峨眉山与五台山、普陀山和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也是藏传佛教极为推崇、景仰的佛教圣山之一。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峨眉山的山脉由峨山伸展而出,岗峦叠起,蜿蜒180多公里,周圆五六百公里。自山麓至山顶50余公里,有70余座寺院,40余山洞石龛。佛教称为光明山,藏族历代不少高僧大德都到这里礼佛供品,讲经布道,发愿祈祷,修行悟道,受到广大信教百姓的崇敬与赞扬。历代信徒都曾在这里大兴土木,山上山下都有大小寺庙,明清时佛教寺庙近百座,后大多破败。现山上最大的是万年寺,山下最大的是报国寺。峨眉山藏语被称为“大象屹立之山”(因普贤菩萨坐骑为大象故名),相传为普贤菩萨显灵说法之圣地。
普贤是梵文Samantabhadra(三曼多跋陀罗)的意译,三曼多是普、遍,跋陀罗是贤、普的意思,故译作普贤。对它的含义,汉《大日经疏》“普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他是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以“行愿”著称。他和文殊菩萨并称,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侍右方,塑像多骑白象,且六牙白象,但大自然中并没有什么六牙白象,佛教的六牙白象原为菩萨所化,以表示威力,并象征菩萨性善柔和有大势力的意思。《普贤观经》说“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普贤菩萨有着诸佛之理德、行德,与文殊菩萨之智德,证得相对,他与文殊菩萨是相辅相成的。关于普贤菩萨在藏文《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和《佛说普贤菩萨陀罗尼经》等经典中有不少论述。而普贤圣地峨眉山与其它三圣地的形成与来历,在藏族高僧名人的一些游记、传记和颂辞等专述论著中有些零散的记载外,藏区民间的传说中更为广泛流传,老幼妇孺无不皆知,景仰这四大圣地的。
本文拟就对明代藏族高僧仲钦喀觉巴·南木喀坚赞大师在峨眉山的一些佛事活动及其虹化于此山之经过,作一简要的论述,渴望得到专家学者的指正。
藏族著名学者仲钦喀觉巴·南木喀坚赞大师生于1370年(藏历第六饶迥铁狗年)昌都所属之修行胜地噶玛寺南之昂木地。这时正值藏族社会由帕莫竹巴统治时期,教派之间斗争激烈,有势力的教派各居一方,不相和衷共济,社会动荡不安。仲钦喀觉巴大师的父亲本·贾瓦桑波,系西藏古代四大氏族之一董氏家族之后裔,母亲根嘉萨曲珍,系根嘉增巴·桑波贝之女。兄妹共有四人,他为最小。四岁时到日吾锲寺学文习经,勤学五年,于觉法等诸念诵仪轨皆已娴熟。九岁时其兄尊巴不幸去世,他悲伤不已,顿生人世间充满苦难,心想独往清静处修断我执之念,惟有修佛行善,生命才具意义,于是在该地上师桑杰坚赞门下,受学妮谷六法秘要和教诲,倾心修习梦法,经多次梦境示显神通变幻,得其性相,从此常修持梦法,采用水之精华、花中精华修炼采补摄生术,只靠水和花的精华避谷达三月之久,然后带领贡却桑格等侍从前往贡布地方修行。在芒康等地,从贡却贝·桑杰坚赞等诸多上师受学空行心要等密法。曾到前藏拉萨等地修行,并多次为大昭寺释迦佛像涂金,广行善业。先后曾拜师130余贤哲大德,其中主要受恩上师为多登措噶瓦·绛曲坚赞、多登云丹仁钦和大宝法王噶玛。德辛协巴三位高僧。受学莲花生大师之念修教诲等诸多宁玛派深法,并长期坚持修行,在宗见方面解除了很多疑难问题,领悟龙树师徒相传的教诲和噶举派诸先贤高僧大德之教诲,获得大手印之证验。在其故乡昌都昂曲河上游扎布地方修建朗吉冈寺。
后去内地,皇上眷顾,赏赐甚丰,喀觉巴为故去之皇后做追荐法事,为皇子灌顶。随噶玛德行协巴返回昌都,并诚邀噶玛德行协巴法王一行五百余人到昂曲境的朗杰岗寺,举行了为时一个多月的法事活动,并把昂曲境内的所有寺庙僧侣都改人噶玛巴教派门下。他45岁时,即藏历木羊年(1415)噶玛德行协巴圆寂。后又他认定噶玛德行协巴的转世灵童。
约六十岁时,再度赴前藏,在拉萨大昭寺释迦佛像前献供灯,为佛像上金。并塑造与大昭寺佛像一样规模之佛像迎至昂地,造有以十六尊者围绕其主尊释迦牟尼佛贴金像。约六十三岁时,到岗波勒朗,修持长寿仪轨等密法,向众多大德高僧传授深法,并显示诸多证道象征。这时他已成为康区噶玛巴教派中最有影响的高僧之一。
约于公元1430年(64岁时),前往内地普贤菩萨之道场峨眉山圣地,路经木雅抵康定。这时候的康定不仅为木雅王之驻地,而且为藏汉之间茶叶、丝绸、药材等商品互市的重镇,亦为康区至内地旅行必经之地。随后登程抵达峨眉山圣地朝礼圣迹和修行布道,并朝礼五百罗汉堂,然后到普贤殿(即万年寺),在普贤菩萨像前敬献顶礼与供品,并举行盛大的会供曼荼罗(佛教行者,观想凭借神力加持五欲及饮食品成为无漏智慧甘露以供师、佛三宝及自身蕴、处、支分三座坛场,积集殊胜资粮的仪轨)仪式,其随行侍从载歌载舞,为普贤菩萨塑像上金。藏历水牛年(公元1433)正月初一,喀觉巴大师在普贤菩萨像前敬献供品,发愿祈祷,并撰写峨眉山圣地颂辞道歌。初八日,向众弟子传授诸多教诲,最后亲笔以诙谐嬉戏形式写了一封长篇遗书,并托人带至昂地。藏历第七绕迥水牛年(1433)正月初九日夜,在峨眉山向八随从进行胜海观音之灌顶,然后回住所,人金刚跏趺后与世长辞,遗体亦随即虹化。
喀觉巴的主要著作有道歌、祈祷文类、赞颂上师和上师瑜伽法、书信、教导、随许法(予以加持或允许有修、诵、授、受某一本尊仪轨之秘诀)、圣地颂辞与遗嘱等二十二篇,另外还有冈波·却吉坚赞收集编写的《大成就者喀觉巴传易知录》、库敦索扎巴所著的《传记·意之月光》及仲钦巴之祈祷文等共计25部,据称尚有闻法录一函。
仲钦喀觉巴·南木喀坚赞大师毕生为弘扬佛法,广行善业奔波,并丰富和发展噶举派教义、教规以及维护民族团结和安定边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研究他的佛学思想和人文哲理方面的论点见解,搜集、整理、出版他的论著,无疑对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对研究噶玛巴的佛教思想史的发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另外,据说峨眉山金顶寺庙较早前因失火重建时,有人曾发现寺庙的两个大柱子上各刻有一行藏文字,但后来这两个刻有藏文字的柱子不知被移到何处去了,一直下落不明。
建于群山环抱的山谷密林中的洪椿坪附近有一块高约两米多、宽二尺长的刻有完整藏文碑文的石碑,从碑文内容可断定,这是藏历第六饶迥十二月十八日(公元1363年)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师隆钦饶绛巴(1308—1363)圆寂后,由其徒弟在此为纪念他而修建一座内藏其舍利子的灵塔,由于长年累月自然风化,原建纪念灵塔已破损不堪。于藏历十六饶迥木猴年(公元1944年)由其再传弟子喇恰觉哲等重新建造这座纪念灵塔,并内藏十万尊隆钦饶绛巴的小泥塑像、一颗舍利子以及他的论著等。
位于牛心岭山岗上的清音阁,在古木参天之中给人一种更加清幽、神圣之感,俗称白龙江和黑龙江的两条清泉河流经清音阁而下。在这山林古刹中也有一块字迹清晰的藏文木碑。所有这些都可引证峨眉山作为佛教圣地,历代汉藏佛教信徒都为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和寺庙建筑艺术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想见峨眉山不仅是汉传佛教信徒的一座佛教圣地,也是藏传佛教信徒一心向往的一个佛教圣地。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909334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