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梵呗是佛教梵呗的继承和发展。峨眉山寺院的早晚课诵、普佛、焰口、供天等佛事与山外寺院相差不大,唱腔主要有“四川腔”和“下江腔”之分:四川腔通常用于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大部分寺院;下江腔流行于北方和江浙一带,范围较广。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宗教政策的落实,本山老一辈僧人陆续回山,重振家风,带来了空林、宝光、昭觉等丛林的梵呗风格,就是所谓的“南腔北调”。
四川是茶的发祥地,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茶树,佛教又把茶文化发扬光大。唐宣宗时,峨眉山昌福禅师就创立峨眉山茶道,编有茶道律谱《峨眉茶道宗法清律》;北宋时期,四川昭觉寺圆悟克勤国师将茶禅结合,提出了“茶禅一味”之说;峨眉山圣水阁果悟禅师曾作《茶之缘》;明朝峨眉山宝昙国师与朱元璋的茶缘鲜为人知。明神宗年时,别传和尚将峨眉山茶贡奉朝中,使该茶被列在明朝贡茶册上,神宗皇帝曾御赐万年寺茶园数亩,,每年采焙雪茗进贡。上世纪50、60年代,朱德、陈毅、贺龙元帅在曾先后到该寺品茶。著名的峨眉山“竹叶青”茶,就是陈毅元帅在品茶时信口命的名。目前万年寺仍有茶园,盛产茗茶。
处于成都平原西南的峨眉山,山清水秀,地理位置特殊,茶文化历史悠久,茶道代有传承。茶道是峨眉山佛教徒修身养性、参禅悟道的一种特殊方式。为更好地传承光大峨眉山茶道、传承家风,大佛禅院建有“茶香世界”。茶香世界是一个独立的园林体系,园内以一景观水池为主体,池形呈汉字篆体的“心”字,水表慈悲,以水表心。池中心有菩提圣树一株,水与树构成了具有哲理的“菩提心”心境。“菩提心茶香世界” 占地6000多平方米,环境清幽,布局雅致,是品茗的理想之地。
民国时期,峨眉武术仍然得到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峨眉武术传承和发展,将峨眉武术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峨眉山佛教协会是这笔宝贵遗产的当然继承者。2010年初,峨眉山佛教协会作为主要发起人发起成立了“峨眉武术联合总会”,当年4月26日在峨眉山大佛禅院召开了成立大会,会上决定建立峨眉武术祖师殿、陈列室、研究及培训机构,为天下峨眉武术爱好者建立一个习武修行的心灵家园、认祖归宗的吉祥地。
素斋即素食,具有养身净心之功效,是二十一世纪所推崇的健康环保食品。峨眉山素斋是出家众的一种日常菜肴,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业的兴旺,人们的消费需求在变,不少人在提倡素食,古刹内的千年素食终于走出观堂。
峨眉山是历代书画名家、文人骚客的钟情之地,留下了许多歌咏峨眉山的佳作。佛教自古与书画有缘,如近代的张大千、徐悲鸿、黄胄、关山月、程十发等等,大千居士曾数度入住山中,以翰墨赞誉峨眉。嘉州画家李琼久先生,与佛教情缘深厚,年年入往山中,逐步形成了以峨眉山水灵气为基础的“嘉州画派”。2010年,峨眉山佛教协会在大佛禅院成功举行了“中国峨眉山佛教书画篆刻艺术作品展”,收藏佳作500余件。
峨眉山是诗词歌赋、楹联的宝库。2002年峨眉山佛教协会收集编成的《峨眉山诗》,诗中收录了自唐以来的诗作1908首,作者多达587位。还有不少历代名人和居士写下游记和词作:如唐朝的李白、杜甫、贾岛、元稹;宋朝的苏轼、陆游、范成大;明朝的方孝孺、曹学佺、胡世安;清朝的谭钟岳、周洪模、蒋超、玄烨、何绍基、印光法师等等,民国更是层出不穷。作者在文中记叙了峨眉山神奇的自然景色和深邃的佛教文化,还有当时的寺院废存和僧人的修行状况等,是研究峨眉山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
峨眉山佛教建筑风格独特,山中现存寺院近三十座,它们或巧构于溪涧之畔,飞架于山峰之崖间,闲卧于白云之上,隐藏于密林之中,或雄踞于都市之郊,依山就势,朴实无华,处处显现佛教缘起法则的烙印,许多寺院带有典型的川西南民居特色,与峨眉山水相融。雷音寺的吊脚楼、万年寺的无梁砖殿、清音阁的山水园林、金顶的金银铜三殿、大佛禅院的恢弘气势……各领风骚。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4016830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