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峨眉山佛教网 > 人间佛教 > 法门龙象
义净


    释义净(公元635-713年),字文明,著名翻译家,范阳(今河北涿县)人,俗家姓张,生于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幼年时代即落发出家。宋《高僧传》卷一《义净传》说他“遍询匠,广探群籍,内外闲习,古今博通”。由此可见,义净在青少年代就是一位精勤好学的人。

    他十五岁“仰法显之雅操,慕玄寞之高风哗”,想去印度游学,为此目的更加努力学习,“勤无弃时,手不释卷”。年二十岁,从慧智受具足戒后,去印度的愿望和意志更加坚定。从此他开始研究法砺和道宣有关《四分律》著述达五年之久,为其一生遵佛制、重戒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他到洛阳学习《集论》和《摄论》又到长安学《唯识》和《俱舍》。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义净在扬州结夏安居,遇冯孝诠赴龚州(今广西平南)上任,义净在他的帮助下前往广州番禺。在那里义净得志同道合者数十人,准备一同前往印度。但在登船启航时,他们又都退缩不愿前往,如是义净只好孤身一人启程。在海上航行二十天,历尽艰险,到达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他在该地停留了六个月,学习语言,后继续航行,于咸亨四年(公元673年)二月抵达东印度的耽摩梨底国。在那里他遇见了乔居在此的中国僧人大乘灯,停留一年,学习梵文,然后到印度各地朝礼佛教圣迹,沿途参学,经三十余国,最后到达佛教文化中心那烂陀寺。

    义净在那烂陀寺共住十一年,从宝狮子等著名佛教学者研习《瑜伽》、《中观》、《因明》和《俱舍》。学习圆满后,携梵文经典近四百部合五十余万颂启程回国,但途经室利佛逝时,他又住下来,从事翻译和著述。永昌元年(公元689年),义净曾一度回广州求祖国的纸墨和书写手,得到贞固的协助,于同年十一月又回到室利佛逝。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义净派人将自已的部分译经和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稿送回国内。证圣元年(公元695年),他回到洛阳,受到盛大欢迎,武则天亲自到上东门外迎接他,安排他住在佛授记寺。

    义净回国初期,协助实叉难陀翻译大本《华严经》(八十卷)。其后不久,即自己组织译场。从久视元年(公元700年)至云景二年(公元711年)十二年间,译出大批经律论。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圆寂,终年七十九岁。

    义净译经,据《开元释教录》卷九所载有以下各部:《金光明最圣王经》十卷、《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佛为难陀说出家入胎经》二卷、《入定不定印红》一卷、《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佛为胜光天于说王法经》一卷、《浴像功的德经》一卷、《数珠功德经》一卷、《观自在菩萨知意心陀罗尼咒经》一卷、《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一卷、《称赞如未功德咒经》一卷,《大孔雀咒王经》三卷、《佛项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庄严王陀罗尼咒经》一卷、《香王菩萨陀罗凡咒经》一卷、《一切功德庄严王经》一卷、《拔除罪障咒王经》一卷、《善夜经》一卷、〈大乘流转诸有经》一卷、《妙色王因缘经》一卷、《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一卷、《无常经》一卷、《八无暇有暇经》一卷、《长爪梵志请问经》一卷、〈譬喻经》一卷、《略教诫经》一卷、《疗痔病经》一卷、〈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十卷、《根木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五卷、《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摄颂〉一卷、《根本萨婆多部律摄》二十卷、《能断金刚般芳波罗蜜多经论颂》一卷、《能断金刚般若渡罗蜜多经论释》三卷、《因明正理门论》一卷、《成唯识宝生论》五卷、《观所缘缘论》一卷、《掌珍论》一卷、《取目假设论》一卷、《观总相论领》一卷、《止观门论颂》一卷、《手杖论》一卷、《六门教授习定论》一卷、《法华论》五卷(佚)、《集量论》四卷(佚)、《一百五十赞佛颂》一卷、《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一卷。

    以上是义净翻译的经律论等。他还写了五部书:《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南海奇归内法传》四卷、《别说罪要行法》一卷、《受用三水要法》一卷、《护命放生轨仪》一卷。

    以上共计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从数量上比玄奘还少得多,不过玄奘翻译的时间是十九年,而义净只有十二年。义净为法献身的精神与玄奘如出一辙,是以宋《高僧传》作者赞宁说他“传度经律,与奘师抗衡”。

    在义净的译经中,密教经典占有一定数量,这可能与当时印度密教盛行有关。其次是律部的译典,而且全部是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典籍,这是因为义净在出国前就重视戒律,研究过法砺和道宣二人有关律部的著述,所以去那烂陀寺后,留心收集律部梵本带回国内,作为其翻译重点。中国佛教界拥有系统的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应归功于义净。

    义净在印度,既学瑜伽,也学中观,他认为二者是相通的。如他说:“大乘无过中观、瑜伽,二者同契涅磐,理无乖意,应该和合”。

    义净在翻译事业上,认真负责,一字一句,一丝不苟,这是由于他精通梵汉两种语文,其治学态度严肃谨慎。在翻译之余,他还勘定了一些古人在翻译名称上的讹误。他的业绩和为法默身的精神,堪为后世佛子之楷模。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422600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