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佛教网消息:2025年5月6日,参加完峨眉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交流中心揭牌暨特聘学者礼聘仪式的领导、法师、学者,在金色华藏举行了“契机与使命——新形势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名山信仰与菩萨道精神”主题座谈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黄夏年作《儒佛孝道及其现代意义》的发言,回顾了中国历代孝道观的发展,并提出了发扬或发展当代孝道观应作的工作,如加大宣传佛教孝道观的力度、树立践行佛教孝道观的典型等。
四川大学段玉明作《让佛教真正回到人间——人间佛教的视域下的“五妙共品”》的发言,认为峨眉山佛协弘扬“五妙共品”文化,已经成为峨眉山佛教文化的亮丽明片,是让佛教真正回到人间的成功探索与实践,并希望佛协在加强这些活动的宗教神圣性方面作进一步思考。
四川省袁焕仙研究会张谷作《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六破六立”》的发言,具体为破迷信、立科学,破神秘、立平常,破膜拜、立启用,破畏难、立可行,破守旧、立创新,破二元、立中庸,并提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个结合,如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企业文化、家风、师资教育的结合。
北京师范大学徐文明作《峨眉山名山建设与菩萨道精神》的发言,认为峨眉山普贤行愿范围较广,理解不易,应想办法突出其特色,易解易行,并提出了对贤行愿进行现代阐释,突出其“恒顺众生”,并与佛教中国化联系在一起等建议。
乐山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唐长寿作《我对峨眉山践行普贤普萨行之认识》的发言,将峨眉山僧践行普贤行愿精神的具体体现归纳为广修寺院、大塑佛像,植树造林、保护生态,农禅并重、发明创新,守护国宝、护持文教,民胞物与、与世共情等五点。
乐山市文化艺术研究所徐杉作《峨眉山佛教文化:历史嬗变与未来探索》的发言,从峨眉山佛道并存到普贤道场形成、文化融合发展与社会服务并兴、未来发展的守正创新的实践路径三个方面,描述了峨眉山佛教的过去和未来的发展。
中山大学李福标作《契机与使命:对新修〈峨眉山志〉重要意义的认识与期待》的发言,认为应当在旧的《峨眉山志》的基础上,以《峨眉山佛教史》《峨眉山与巴蜀佛教》等众多科研成果为基础,开展新《峨眉山志》的编写工作,是对峨眉山佛教发展史,特别是现当代的佛教发展有一个全面、准确而深入的总结和交代。
青岛大学赵伟作《以民俗实践与创作的方式弘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言,对许多地区传统文化民间研习活动不能有效持续下去进行了分析,对民俗活动的开展提出了建议,如开展田野调查、民立民俗档案、设计文创产品等。
四川省社科院向世山作《名山信仰与菩萨道精神》的发言,提出了自然丰富性、景观美丽性、人文多样性、显灵神迹性等中国佛教名山的一般特征,并认为菩萨道是佛教中有关特殊人格与使命的学说,名山信仰与菩萨的结合,促进了佛教中国化的民俗化。
乐山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委主任陈蓉讲话。她说,峨眉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普贤菩萨道场、历史悠久,佛教文化底蕴深厚,一直以来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实践者。今天,峨眉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交流中心的揭牌,更是为峨眉山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广大信众和学者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研究的宝贵平台。她指出,在看到峨眉山佛教协会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此,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加强学术研究,深入挖掘佛教文化内涵;二是推动文化交流,促进佛教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三是注重实践创新,推动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适应与发展。她最后说,乐山市民族宗教委一如既往支持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将促进佛教文化传承与发展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职责,民宗委将致力于为佛协提供政策指导、协调资源、优化环境等方面的服务,努力为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各种条件。
乐山市委常委、副市长冯彬讲话,他指出,中心的成立很有意义,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对乐山市“工业强市、文旅兴市”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他对中心未来的工作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立足文化根脉,把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二是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慈善力量,继续开展助学、济困、养老等公益活动,践行“人间佛教”精神;三是回应时代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最后,峨眉山佛教协会会长永寿大和尚作总结发言,他对党政各级领导及各位专家学者对峨眉山佛教文化事业的发展致以最诚挚的谢意。他说,人间最美四月天,大家相聚一堂,共同探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话题,佛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0多年来不断与中华本土文化交融互补,已经成为中国的佛教,今天,如何按习近平总书记对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结合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实际,践行人间佛教思想,推进佛教中国化实践,有许多工作要做,有许多问题需要思考和研究。他最后说,今天座谈会上,各位领导、学者围绕研学交流中心如何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真知灼见,这些宝贵的建议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价值,为我们工作指明了方向。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定文化自信,认真梳理、充分吸纳各位的智慧结晶,深入挖掘佛教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创新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方式;打造具有峨眉山特色的文化品牌,为推进佛教中国化进程,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至此,“契机与使命——新形势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名山信仰与菩萨道精神”主题座谈会圆满。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3303484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