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峨眉山佛教网 > 电子杂志 > 峨眉山禅茶文化
总序言《普贤大愿 文化立山》

总序言

《普贤大愿 文化立山》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峨眉山,地处中国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山体南北绵延23公里,面积约154平方公里。位于峨眉山最高峰的万佛顶,海拔高达3099米。赞颂峨眉山自然风光的语言与文字,皆不能达其“天下秀”的千万分之一。

  峨眉山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大日经疏》云:“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普贤菩萨辅助释迦佛弘扬佛道,遍身十方;同时,作为十大愿的愿王,代表一切菩萨的行愿。自东晋时,人们便将峨眉山视作普贤菩萨道场。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

  1996年12月,“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具备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两种条件者,又称“双遗产”,中国迄今仅有四处。

  弹指之间,已是2021年。值此“峨眉山—乐山大佛”荣获“世界双遗产”廿五周年之际,峨眉山佛教协会特别推出“峨眉山禅茶文化系列丛书”。这是贯以“文化立山”的峨眉山佛教界迎接“十四五”、面向未来的重要举措之一。

  传统文化 千年佛教

  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充满人文精神,主流思想的根本宗旨都在于完善人的素质与品格,提升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中华文化,已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与精神命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0年,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于古印度创建佛教。佛教传入中国,约在公历纪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其后在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中国佛教文化的价值之巨大、成果之丰富,是由千年以来中土的综合环境、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所决定的。在中国,佛教有三大语系、八大宗派、四大佛教名山等诸多被世人所熟知的内容与特色。这是早期的中华民族在传承、弘扬文化的过程中,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重要实证之一。

  佛教,是富于理想主义和超越主义思想色彩的宗教。从时间脉络来看,佛教已历二千五百余年,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中土,佛教也已传承二千余年,和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支柱。佛教文化已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等诸多方面交织、融合至不可分割。以空间范围来看,佛教已传播至世界各大洲,中国佛教也在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的广阔地域上生根发芽、根深叶茂。

  禅宗,是汉语系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以主张禅定为其基本修持方式而得名。禅宗的禅,是佛教中的一种独特的信仰取向与修持方式,是深受儒、道传统文化熏习的国人在印度大乘佛教义理的基础上,结合自我心灵中的体悟,开辟出的新天地。

  禅宗,是一个崭新的佛教体系,既是印度佛教的发展,也是中国佛教的发展。与印度佛教比较,中国禅宗思想极具特色:更为以人为本、看重自性;偏重现实世界、重视民众;更加倡导顿悟、注重简易。以上特色,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之一。

  禅宗的基调是“见性成佛”,强调“人生的觉悟”,倡导人们获得“真正的自我”,寻求“自身中的净土”。禅所关注的是探究生命的本源和寻求人生的归宿。

  禅宗的心灵论说包含了人生智慧、生活艺术、生命价值,它所发挥、阐释的哲学境界、艺术境界、解脱境界,富有独特的人文价值。自公元8世纪以来,禅宗思想以其自然任运的态度注入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其思想特质对唐代以来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佛教进一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更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禅宗,是开在中国大地上的一株奇葩。中国,也是茶的故乡,“茶”陪伴着“禅”,以“禅茶”形式共绽芬芳。禅的意味,渗透在修习者的日常生活之中。狭义的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广义的禅茶,是一种境界,“禅”是心灵的体悟,“茶”是物质的灵芽,“禅”与“茶”本是两种文化,各自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相遇,进而相互渗入、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茶品禅中味,水清根上尘。”

  中国禅茶文化的追求为“禅茶一味”,“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其精神是“正、清、和、雅”,“正”是八正道,“清”是清净心,“和”是六和敬,“雅”不仅是高雅,更是在茶中的禅悟。“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禅”、“茶”、“禅茶”自唐代至今影响着每一代人的物质生活与心灵生活。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分支的中国佛教,吸引着大众的关注与探索。一方面,禅宗义理、禅茶对人们的智慧生活有着指引作用;另一方面,佛法、佛学、佛教哲学等内容也提升了人们的思维高度与广度。因此,让更广大的人群正确理解佛教、佛教文化,掌握佛教与人们的智慧生活有效衔接的方式与方法,是推出“峨眉山禅茶文化系列丛书”的缘起之一。

  千年来,除了浩瀚的“三藏”,有关佛教、佛法、佛学等方面的专业著作如恒河沙数。在新时代的转折时期,我们不断思考,应该采用何种方式让佛教的“专业”部分,可以更好地被大众所接受与消化?

  新时代的新探索

  近代以来,因为对传统文化的某种角度、程度的误读,让人们对宗教与科学,产生了些许疑惑。

  何谓科学?著名学者楼宇烈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指出:科学,“大体来讲,就是一种分科的学问,如宗教、文学、哲学、艺术、物理、化学等。分科之学起源于近代西方,古代的传统文化,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综合性的学问,因其具有一体性,也都不是分科来讲的。现在大家惯用的、狭义的科学,就是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学科。我们有时也称其为自然科学。”可见,佛教所属的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平衡与统一。

  如今,新中国已再次进入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我们希冀《峨眉山禅茶文化系列丛书》也是拥有创新思维的佛学书籍,为更广大人群正确理解佛教、佛教文化、智慧生活而服务。为此,本书的写作风格我们选择以“科普”形式,呈现“专业”的最佳风貌,即以形式新颖又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现一直被认为晦涩难懂、深奥玄秘的佛学世界。

  科普,即“科学普及”的简称,是一种社会教育。科学普及又被称为“大众科学”或“普及科学”,是利用各种媒介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更易被公众接受的方式,传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进入近现代,科学得到全国史无前例的推崇与发展。2016年5月30日,“科技三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发展阶段中,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为了让更广大的人群正确理解佛教、佛教文化,掌握佛教与人们的智慧生活有效衔接的方式与方法,是推出“峨眉山禅茶文化系列丛书”的缘起之一。那么,以2022年为新的起点,面向“十四五”时期及更长远的未来,打造佛教文化的“新科普”,为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便是推出“峨眉山禅茶文化系列丛书”的缘起之二。

  人类的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分为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两大类型。在宗教文化中,佛教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整个中国佛教史,尤其是汉传佛教史来看,中国佛教有两个重大创新:一是禅宗,二是人间佛教。建设“人间佛教”的重要途径,便是“文化佛教”。

  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道场,“文化立山”已历千年。普贤普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象征着理德、行德。在《华严经》中,普贤菩萨劝人广修“十大行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与普皆回向,也因此被称为“十大愿王”。普贤菩萨又作“遍吉菩萨”,是将妙善、妙德、贤德普施一切众生之意。千年来,“普贤之学得于行”,以“文化立山”的峨眉山佛教界,也在实践中砥砺前行。

  佛教文化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结构体,我们推出“峨眉山禅茶文化系列丛书”,旨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将以“禅”、“茶”作为开端与切入点,进而深入把握佛教文化的内在特质、基本精神与未来走向,让“专业”的佛教文化走入人们的生活,从而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实用性”是中国佛教思维方式的显著特点之一,我们将借鉴“科普”的方式,以有效的思维方法和新颖的展现形式呈现峨眉山禅茶文化,让中国佛教文化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更便于走进大众人心,为“人间佛教”奉献一部图文并茂且具有时代感的佛教文化丛书。

  “原本妙德智慧理,愿海浩无边。”

峨眉山佛教协会

佛历2566年1月1日

公元2022年1月1日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424960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