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峨眉山佛教网 > 普贤研究
普贤菩萨十大愿与和乐家庭
  〔一〕前言      我们之中有很多人对自己的伙伴有太多的要求,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善待,经常抱怨伴侣不够关心、不够爱他(她)。可惜的是,他们从来却没有细心检讨,到底自己真正为伴侣做了些什么?付出了多少?与伴侣相处时,又是以怎样的语气和态度去对待?      佛法清楚的说明:“想要有怎样的收获,就要怎样栽。”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去生活,生活必定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敬。。果由因生,丝毫不爽。同样的道理,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身边的人,在很大的程度上,他必定会以同样的态度回敬。正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所以,如果您希望得到快乐,先要以快乐的心情去接事待物、以快乐的心情和身边的伴侣分享,这样才能感受到快乐、体验到快乐;如果您希望受到尊重,理应先尊重别人。以包容和尊重的心,去尊重身边的人,别人也一定会尊重你。夫妻之间没有尊重,就没有爱和情谊,也没有快乐、没有幸福。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生命与婚姻的过程中充满了无数的选择。您做了怎样的选择,有怎样的行为举止,就会有怎样的经验和体会。不管自己的选择是对还是错、是善巧还是笨拙,果报还是要由自己去承担。      我个人相信,幸福、欢乐与爱是所有家庭都在追求、都有能力拥有的,只要我们肯真诚去选择、去创造、去经营。在这一方面,普贤菩萨之十大愿,给了我们不少珍贵的指示。它告诉了我们怎样才能拥有清净和乐的佛化家庭。      〔二〕婚姻的游戏规则      有人说,谈恋爱时最幸福,结婚却是爱情的坟墓。我个人认为这是值得探讨与商榷的。真实的生活里,有不少人结婚后不久就出现缺氧的现像。然而,也有很多人白头偕老,过着快乐与幸福的婚姻生活。      如果说结婚需要很大的勇气,这一句话应该有其真实性。因为,婚姻的过程中蕴藏着很多未知数,有太多的挑战。然而,我想,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有必要探讨婚姻的游戏规则,细心经营以确保婚后仍然能情爱绵绵。      婚姻有怎样的游戏规则呢?      时下的青年男女在谈恋爱时,都希望情意绵绵。初恋的人,总会表现出最好的一面。有了难以言喻的触电感觉、激情难舍,难免要在情欲中迷失了自我。很少人会仔细看看对方的家庭、宗教与文化背景,或者观察他(她)有什么不良的生活习惯与嗜好?结交了什么朋友?工作的态度和表现如何?健康状况怎样?      更少人会在谈恋爱前,列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终身伴侣所应具备的条件或素质。而在这些的素质中,那些是属于主要的,那些是次要的;还有,那些行为举止是不能被容忍的?那些是需要沟通、改善或纠正的?      可惜的是,当我们忽略了这些观点,不清楚自己理想的终身伴侣应该拥有怎样的素质或条件,那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因为,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会很容易被对方的外貌所吸引、被情感和性欲所左右,而做出唐突或缺乏理智的决定。      结婚后,回到现实的生活,才发觉彼此间的性格、生活习惯、信仰、理想等差异太多。彼此间有了心病,就会忽略对方的优点,而开始关注对方的弱点和过错。一旦有机会就刻意批评、挑剔对方,即使是芝麻绿豆的事情。结果,常常发生不必要的摩擦,酿成家庭悲剧。      故事 1:过去,我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她从小就不喜欢猫和狗。相反的,她的先生却非常爱猫狗。每个假日,他都不忘记为它们洗澡,但他却从来不曾也不喜欢做家务。结婚后,妻子希望他能下厨房帮忙做菜。于是,有人出点子叫她把猫狗赶走,并且在先生下班时,故意披头散发、满身大汗好让先生怜悯。结果,先生买来更多只猫和狗,并且对她说:“亲爱的,你这么辛苦,不如吃便当好了。”不难想象,他们的夫妻生活会是怎样的!      因此,我个人认为婚姻的第一个游戏规则是:谈恋爱时,请把两粒眼睛睁大,仔细考量对方。要批评嘛,就在此刻尽量批评。对方若不能接受,自己又不能容忍,那最好只做个普通的朋友吧!如果是你情我愿,结婚后最好是一只眼睛半开,另一只眼睛半闭,只要对方的所做所为没有犯法,而且不会太过分。      佛法以为,我们爱一个人必须无条件的信任与接受他。除非,事实证明他(她)不再值得信任,或者他(她)的所做所为难以让人接受或容忍,给他机会都不愿意改过。还有,在婚姻生活里,我们也应该懂得“爱人及物”的道理。说清楚一点就是,我们应该以同样的爱心、平等的心去对待他(她)的亲朋戚友。      另外,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在这世界上,十全十美的男女,现在没有、未来也肯定没有。我们爱一个人是因为他(她)的某些优点胜过其他的缺点。或者说,他的缺点,在某个程度上是可以被容忍、忽略或接受的。所以,结婚后千万不要太刻意或强求对方改变一些不伤大雅的行为或生活习惯。更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拿他和别人比较、用别人优点来刺激他。 古人说得好:“人比人,气死人。”不管您有多好, 一定会有人比您更好;不管您有多强, 一定会有人比您更强。      有人形容爱情与婚姻, 就好像是在海滩上捡石头。您可以精挑细选,捡自己最满意、最喜欢的那一颗,然后把它带回家。请记住,那是您的选择、是现在唯一拥有的最好石头,要好好的对待它。要永远相信自己是那么的幸福,能够找到这么好、这么美、最适合自己的那一颗石头。幸福的婚姻、美满的姻缘只有可能来自幸福与美满的感觉,只属于那些感恩与惜福的人。所以,让我们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不作非份之想。      一直以来,我坚决认为爱情不应该是盲目的。结婚前,也应该有短期和长期的目标才对!如果您不想让婚姻出现一波三折,在谈恋爱时,请认清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对情人有怎样的期待?结婚后,想过怎样的生活?      当您巧遇了一位英俊萧洒、多才多艺的男生,但他却烟不离手,您非常羡慕他的一切,除了他手上的那一根烟,请问您会许身相随吗?结婚后,您会想尽办法或坚持要他戒烟吗?当初选择了他,不就是因为喜欢对方的样子和才华吗?      再比如有个肥胖的女生,在您面对困难时,常常及时给予扶持和援助;在您彷徨、寂寞、苦恼时常常陪伴着您,为您想办法、为您分担,在感恩之下您拜倒在石榴裙下,结婚后却一定要她减肥不可,您难道不觉得这是好笑的行为吗?当初选择了她,是因为她富有爱心而不在乎对方的样子呀?      所以,婚姻的第二个游戏规则是:夫妻之间不应企图用“苦肉计”去改变对方,尤其恋爱时早已经知道的缺点!。我们爱一个人,不只要爱他的优点,更要包容他的缺点。如果无法承受对方的弱点,那只好怪当初自己瞎了眼!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爱一个人,不一定要拥有他(她),但拥有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的珍惜、好好的去爱。尤其是对感情和爱情而言,对方拥有什么并不重要,他 (她) 对您有多好、真正爱您有多深,才是关键问题。怎样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爱呢?我们要以什么方式去表达爱的讯息呢?      从普贤菩萨之十大愿中,我们知道“法供养,是最上的供养。”因此,对于佛菩萨的景仰和敬爱,我们应该以清净的“身、语、意”去供养才对。佛法也告诉了我们所有的有情众生都有佛性、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如果我们能把家里的终身伴侣视为佛菩萨的化身,就能以恭敬心去相处、用清净心去互相对待。      〔三〕普贤菩萨之十大愿      普贤菩萨的第一誓愿:“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第一誓愿就是要我们无条件的,以真诚的心、清净的心、平等和恭敬的心去对待所有的人,尤其是有缘相聚、相依为命的终身伴侣。      有些夫妻,其中一人性情刚复,常倚着自己的美貌才华,娘家财多势厚而贡高我慢。稍有不如意的事发生,便咄咄逼人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其实,夫妇之道,理应建筑在情爱上。少了恭敬与尊重,就没有真正的情爱与关怀。      我深切的相信,许多婚姻之所以会失调,都是因为少了尊重的因故—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唯有尊重自己的人,才会尊重别人,并且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乐的婚姻生活。      可惜的是,您也许会感到很惊讶,在我们的人群中的确有很多人不懂得尊重自己。自卑心生起时,他们自暴自弃、埋怨自己,憎恨别人。自己活得很辛苦,身边的人也受罪。在贪、嗔、痴心魔的作祟之下,他们宁可选择面子,冒着险去承受分离和婚变的危机,常常为葱皮鸡毛的小事互相争论。往往,在赢的争论的那一刹那,立刻埋下了憎恨与报复的种子和机缘。这是多么缺乏理智的行为呀!      其实,我们所需要做的事,不外是很坦诚地接纳自己的存在。让我们冷静思考,扪心自问,自己最值得被尊敬与喜爱的优点有那些?例如:您可能认为自己很诚实、很有耐心、很乐意帮助朋友、很会做糕饼、很随和、说话声音洪亮、很健康。。。。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欢喜与尊敬的,一一地把它列出。      当您发觉自己原来有这么多的优点,有些甚至是他人所不能及的,自信心、自尊心、感恩心、安全感将油然而生。当下,您就能以更良好的态度去接纳自己、去爱自己。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列出终身伴侣或家庭成员的优点。当我们发觉他们也有不少值得学习的长处,就能以恭敬心、柔软心去相处。只要能改变思维方式、用不同的心态去相处,婚姻关系必定会得到良好的改善,生命也会开始回然不同。      如果我们懂得爱自己、尊重自己,就会以更良好的态度去接事待物。别人跟我们在一起,也会显得更自在、更和谐。自然的,就会以尊重、温和的语气互相沟通。相敬如宾、常修礼敬,那有不恩爱、不和乐的理由?      普贤菩萨的第二誓愿:“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      称赞,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善行与自性相应。言行不值得效仿的,就不能称赞。劝人行善、力行六度都是值得称赞的。      佛法鼓励我们以积极且正面的语言,避免用嘲讽的口吻去沟通。一句“亲爱的,我为您的努力而感到欣慰。”、“亲爱的,谢谢您每天为我准备丰富的早餐。。”、“亲爱的,谢谢您和我同甘共苦。。”能让家人体认在彼此生命中的重要性。自己所付出的,不是理所当然,而是有被重视、被关心的价值。      在欢乐与幸福的家庭里,互相称扬赞叹,能给家人带来勇气和信心去发挥自性的潜能。许多学习不理想的小孩,经过兄弟姐妹或父母的鼓励和赞叹,学习能力明显改善,成绩突飞猛进。      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学习、了解、欣赏和称扬赞叹家人的优点。互相鼓励,往往可以带来意想不到、宏大的效果,使家庭的气氛更和谐。试想想,脸上常常带着微笑、心平气和,用赞叹的口吻去相处,难道会比愁眉苦脸、互相苛评来得困难吗?      我想,有选择的话,我们都希望常常被称赞。然而,要得到别人的称扬赞叹,自己应该先学习称扬赞叹,随时随地称扬赞叹他人的优点。不要只顾自己,关注自己而忽略了他人的存在与感受。常为家人着想、常称扬赞叹家人,必能受到家人的爱戴与称扬。感情融洽,生活才会如意吉祥!      朋友,请问您上一回称扬赞叹家人是多久前的事了?      普贤菩萨的第三誓愿:“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      对于佛菩萨的景仰和敬爱,我们都知道要以清净的“身、语、意”供养去表达。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真诚的爱家里的每一个人,也一定要通过身、语、意,善巧方便向对方表达,让对方感受爱的讯息。      认真的说,爱一个人,用心陪伴他、保护他,认同他、恒顺他并且无怨无悔的付出,的确是非常伟大的行动。然而,对于爱的感受和想法,许多人害怕或不好意思说出口。其实,把愉快的感受和想法,用适当的感情去表达出来,让对方也感受快乐的气氛,这便是爱的最好礼物、最美妙的一面。      默默的付出,不但不能让对方感受到被爱或被需要的讯息,且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破坏现有的友情、亲情与爱情。四十二章经说:“面目无憎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心中无嗔无价宝。”因此,我们必须常常透过良好的言语、和蔼的动作和亲切文雅的姿势去传达真诚的爱。      值得一提的是,在处理问题时,我们常常会以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去进行,往往不了解或忽略他人的角度与感受。就象不少的父母,常常买了很多食物,拼命要孩子吃。以他们来说,这就是爱与关怀的显现。或者,他们会强迫孩子学习某种技术、修读某个科目,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孩子才能出人头地,未来才有保障。结果,发生不必要的摩擦,破坏了原有的感情和亲情。      其实,要让对方感受到这一份真诚的爱、并且感激您的付出,就必须在适当的时间与空间,以对方所习惯、所能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去转达爱的讯息。这样,才能更有效的让她(他)有被爱的感觉。更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尊重对方的嗜好、选择和感受。家庭成员的感情不好,往往不在于谁对谁错,而是沟通方法不好,过程不圆容以及没有设身处想的缘故。      婚姻生活,自有它的甜、酸、苦、辣。然而,只要有耐心与恒心,常常设身处想,任何逆缘都能迎刃而解。如果我们愿意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去付出和接受,也必能在婚姻的细微处,发现不少令人感动的事情、找回失落的真情。      如果能放下贪、嗔、痴,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去付出和接受爱的信息,这就是真正的供养。      普贤菩萨的第四誓愿:“悉以清净三业,遍於法界。。诚心忏悔。”      忏悔业障,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真诚承认自己的过失,无论是有意或无意的,并且下定决心去改过自新。      古人说:“人非圣贤,谁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不要故意犯错或明知已犯错却拼命找借口,推卸责任。      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尊严。因此,大家必须互相尊重、了解、宽恕与包容。不管是父母或子女犯错,最好是能坦诚以对。可惜的是,在现实的生活里,我们很少也很不容易向人道歉,尤其是自己的家人。一是“忘记说”或觉得“不需要说”反正错就错吧!对自己的家人,有些甚至认为根本就“不屑说。”尤其在传统的华人家庭,要长辈向晚辈道歉,那更是不可思议的事。      我们不妨想想,自己平常是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家人?与朋友交往时,又是怎样的态度?为什么我们可以用平常心去包容朋友、宽恕朋友的过错,却无法容忍家人的过失?是“爱之深、责之切”吗?还是缺乏醒觉心、没有感恩的因故?所以,我们应该及时生起醒觉的心,诚心忏悔自己过去对家人的不良态度,造成家庭的不和谐。让我们诚心忏悔过去没有尽自己在家庭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      我们的孩子是否能理解犯错不等于罪恶,更不必害怕与逃避,全看父母和长辈给孩子们身、心、灵的建设如何。家庭成员可在亲情中加入友情和爱情,倾听对方的心声、体会他的感受,这有助于改善沟通、促进关系的稳定与安全。      许多父母在孩子犯错时,便恶言怒吼或恶脸相对,结果给孩子们带来严重的心灵创伤。我个人认为孩子犯错,不一定要惩罚,但必须给予纠正、忏悔和改过的机会。照顾孩子的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犯错时就当众吼叫,相等于当众羞辱,这是严重的错误行为。孩子不但不懂得忏悔,可能还会变本加厉!如果我们能打开心房,学习宽恕,孩子们学会忏悔,担心、怀疑与忧虑便不容易产生。      要营造一个充满温馨的家庭环境,正视跟家人多相处的重要性,学习宽恕与包容,让家庭成员有机会坦诚沟通、清净忏悔是必要的。身为父母的,应该主动去安排与家人相聚、一起游玩的机会。对于家人的关怀,不仅在语言上,也要从行动上表达出来。有了爱、了解、信任与安全感,就有忏悔的空间、融洽的沟通、和谐的气氛、美好的因缘。      普贤菩萨的第五誓愿:“所有善根、功德,我皆随喜。”      无论夫妻的感情多融洽、多恩爱,也会有“弹性疲乏”的时候。若能培养新的兴趣、学习新的手艺或学问,共同参与慈善活动、加入社会义工行列,就能为婚姻注入新活力。      所以,当我们的家人创造一个新的事业、开始参与慈善工作、学习新的手艺或学问,这都是值得随喜赞叹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常常用欣赏的心情去看家人的举动、用同理心去感受家人的行为,在需要时及时给予帮忙和指导,就能制造成长与进步的机缘。      在婚姻里,由于个人的内涵、素质、天分和学问不同,彼此间就应该在不同的领域提携对方。然而,对家人的付出,我们总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对于家人的要求,自己却总觉得那是过分无理。我们不能以感恩的心,随喜赞叹家人的善举,却盼望受到尊重、理解和温柔的善待。因此,我们常常埋怨“为什么都是我在做。。。”、“为什么只有我付出?”如果能互相随喜、互相赞叹,被重视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      值得一提的是,随喜功德要有智慧,不能感情用事。我们可以为家人的善举而赞叹、得意而欣然、成功而欢呼。只要是符合八正道、六度行,都应该被鼓励与赞叹。相反的,对于不符合国法与佛法的行为和作业,不仅不可随喜,且应该给予指导和纠正。      当然,在随喜赞叹之余,各人都要欢欢喜喜、合理地分担,分工合作,保持家居清净和安全。营造一个清净、安全和充满温馨的家庭环境,人人有责!      普贤菩萨的第六誓愿:“劝请一切诸佛,转正*轮,无有穷尽。”      一个孩子出生,首先接触的是家庭。父母和长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所以,印光大师说:“父母应该在子女幼小时,就教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父母和长辈的言行举止,孩子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就深深地络印在内心底处。耳染目濡之下,有样学样,直接与间接地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养成了他们的生活习惯。      假如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被叫吼、无理的对待,常常生活在恐惧、缺乏温暖和无奈中,他们会误以为强词夺理、无理取闹是正确的处世态度;假如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爱的环境里,凡事包容、接纳与感恩,长大后必定善解人意,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父母和长辈信仰佛法、依教奉行,孩子耳染目濡,有了佛法的指引就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将来必定是一个有责任感、有智慧、有慈悲心的良好公民。      所以,佛法以为身为父母的,常互相爱语勉励,照顾好自己的言行举止,就是以身教去照顾孩子了。同样的道理,受过科学教育和佛法熏陶的佛弟子,有义务和责任去引导家庭成员远离传统迷信的教条,帮助家人探索生命的意义。身为孩子的照顾好自己的健康、学业、工作,结交良朋益友不让父母担心,就间接地照顾了父母、实践了佛法。*轮是否常转,要看佛弟子能否依教奉行。      普贤菩萨的第七誓愿:“我悉至诚劝请诸佛住世转*轮。”      请家中的佛菩萨住世,一定要照顾他(她)的饮食起居,让他身心健康。如上面所说,只要照顾好自己的健康和言行,就是照顾好家人。深一层去看就会发觉,原来家庭成员的情谊,都是相互依存,牵连不断、环环相扣的。每一个举手投足、起心动念都在直接与间接的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清净福乐。      故事2:过去, 有一对父女靠卖艺为生,表演的杂技,非常高难度。父亲把一根五尺长的竹竿放在头额上,女儿从下爬上,站在竹竿的另一顶端表演金鸡独立。有一回,父亲对女儿说:“亲爱的女儿, 你要小心照顾爸爸,一失误爸爸可能会变成瞎子,这一辈子我们就无法再靠卖艺为生了!”女儿却说:“爸爸,您应该照顾好自己,我也照顾好自己。您安全时,我也就安全,我安全时,您也就安全了呀!”      只要大家都能照顾好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和乐的气氛下生活,才有可能一起走在菩提道上,共同为家庭、为社会、为佛教注入一股股清流。      普贤菩萨的第八誓愿:“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和乐的家庭必定有佛法的指引,家庭成员互相鼓励,一起探索生命的意义。这样,才会持续的成长。佛化家庭,应该常常一起祈祷、研究和探讨佛法。若能在每个星期定时念佛、诵经、禅坐或谈论佛法,这有助于加强对佛法的信仰心。有了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目标,就能共同去担当家人的重担,让爱在家庭中永不止息。      值得一提的是,在家庭中共同修持,一定要保持轻松但不失壮严的气氛。要时时刻刻引用生活化的例子,轻松活泼的佛化故事,使整个过程生动、有趣。过分严肃,就很难发挥应有的效果。有些父母佛学和教导能力不强,可以设法礼请善智识到家中开示,同时也可以邀请朋友、同事们到来共沾法益。      事实上,对于佛法的修学,家庭是修行的最主要道场。我们要长养慈悲心,先要对自己和家人好,在家中常爱语、守五戒、勤修六度。要服务众生、社会之前,应该先服务好家庭中的菩萨们才对!把应该做的事情,尽快做、尽量做好;把应该讲的话,用爱心尽量说好。      可惜的是,我们总是要等到那一天,没机会说或没得做了,才惊觉有好多想要说的,非常值得说的却没好好说;有好多想要做的,非常值得做的却没好好做。      如果我们能常随佛学,明白缘起和无常,就能以更醒觉的心去感恩家庭的成员。这样,就能处处多为家人着想。家庭成员要是能努力学习佛法、勤修实践,就会多为对方着想。这有助于促进团结、营造良好的相处气氛      普贤菩萨的第九誓愿:“恒顺众生。”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      让家庭的每个成会员都有参与的机会,是和乐家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代沟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家庭成员不懂得恒顺众生的道理。做家婆的想照顾孙子、喂他饭菜,媳妇却嫌她不够卫生,宁愿给保姆照顾也不愿让家婆看。孩子想帮忙做家务,母亲却不让他(她)参与,担心他误了学业,或者越帮越忙。      请别忘记,当我们被拒绝时,就会产生被忽略的恐惧感觉。所以,家庭成员不应该在一种过分严格、常被忽略或诸多限制的环境下生活与成长。这不管是对个人或全家人的心智发展、自信心的建立,还有和乐家庭的建设,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果做媳妇的能善巧方便的让家婆明白卫生的重要性,如何保持卫生,彼此间就能建立互助互利的关系。同样的,如果能让孩子明白应该以学业为重,功课做完后才让他帮忙,就能使家人体会到家的温暖。      我们学佛的人,家庭是最好的修行道场。六度万行,都要在家中实践才对。有些人学佛后,急忙要吃素念经,自己吃素还要坚持家人也吃。结果,吃力不讨好,引来很多的不便,在家庭成员中产生不必要的摩擦。如果我们懂得恒顺众生的道理,自己吃素后,先注意食物营养和健康,并且尽量学习烹饪,以美味的素菜“天厨妙供”,与家人分享,循循善诱让他们也喜欢吃素。若能如此善巧方便去恒顺家人,人天共赞,皆大欢喜!      普贤菩萨的第十誓愿:“普皆回向。”      古人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普贤菩萨的第十誓愿:“普皆回向”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有福同享。自己快乐时,希望家人也快乐,立刻把快乐分享。      为了促进家庭的和乐,我们可以和家人分享佛法、把实践佛法的喜乐分享,让大家共同沾上法喜。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常常说些哲理故事、讲些幽默的话题、谈些新科技以促进彼此的沟通和关系。      总之,只要用心去听、用心去相处、用心去关怀,必定能找到很多促进和改善彼此间的关系之方法,让家庭中洋溢着欢乐和幸福的气氛,达到“普皆回向”的目的。      结语      一个和乐的家庭,不在乎财富的多寡,而在乎家庭成员彼此恩爱。普贤菩萨每个誓愿,都要我们珍惜亲情、爱护家人,为家人而着想。爱时,要好好表达;该做的,应该尽快把它做好,时时扮好自己的角色。千万不要等到爱的感觉已经失去了,才说才做,那已经是没有什么意义了。      可惜的是,生活在这五欲横流的社会,外面的诱惑的确太多、太强了。在名利、地位、财富的寻找与追逐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家里人的感受与期待。有时候,我们遇到种种不合理的对待,或者付出了努力却没有成果,希望破灭了,生活失去了方向,带着疲惫的身体、沮丧和敏感的心灵回家,难免会因为误解而互相埋怨。      然而,如果我们能常常提醒自己还有一个“家”,并且从现在开始捉紧机会,不要错过和家人相聚的每一个因缘,就不会等到婚姻出现缺氧、孩子高唱不回家,或者身边的伙伴忽然撤手西归时,才警觉自己曾经有个家、后悔没把家照顾好。      经典上说:“菩萨若能恒顺众生,则为恒顺供养诸佛;若於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身为在家的菩萨,若能切记并实践普贤菩萨的教诲,必定能让家人感受到佛法的好处、沾上法喜,共同建立和乐、清净的佛化家庭。      阿弥陀佛!                              讲於马佛青佛化家庭座谈会                               20/9/2003 芙蓉市政厅大礼堂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719485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