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峨眉山佛教网 > 人间佛教 > 法门龙象
莲池大师

 

 

  莲池袾宏大师毕生倡导持名念佛,建立丛林道场,广施教化,为后世推为莲宗(净土宗)第八祖,与紫柏、憨山、蕅益诸大师并称明代四大高僧。


  莲池精修念佛三昧,痛斥狂禅,力阐禅净兼修,极力促进净土思想与各宗教义融和,并将华严和禅学思想归趣于净土,所以不仅为净土祖师之一,亦为华严高僧。


  莲池悲愍众生,普于各地开设放生池,并撰《戒杀放生文》以诫害物;同时莲池重视心地法门,努力实践教义,故“整饬行门,平治心地”为其一生修行写照。


  出家学佛 报答亲恩


  袾宏(1535——1615年),俗姓沈,字佛慧,别号莲池,杭州人。父名德鉴,母周氏,历代为名门望族。


  莲池天生异常颖悟,看淡人间情味。幼时研习儒学,17岁考取诸生,学问品德俱为时人所赞誉。一日,他听闻邻家老妇念佛声,好奇地询问老妇念佛作用何在,老妇详述念佛不可思议功德后,致使善根深厚的莲池生起大信心,自此寄心净土,志于出世,并自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时时策励自己。不论交游或讲学,必定指归于佛理,家中禁绝杀生,每逢祭祀,必以素食供奉。


  莲池27岁丧父,29岁丧妻,31岁丧母,五年内至亲尽失,“生死无常”之念再度盘桓心头。某日,莲池命继室汤氏沏茶,汤氏不慎打碎茶杯,莲池自知因缘成熟,含笑对汤氏表示天下因缘未有不散之理。次年,莲池到浙江仙芝岭扫墓,于坟前立愿,当出世以报答历世父母之恩。是年,得妻之鼓励出家求道。出家前,莲池写下“七笔勾”以明其志:“五色金章一笔勾,鱼水夫妻一笔勾,贵子兰孙一笔勾,富贵功名一笔勾,家园田舍一笔勾,盖世文章一笔勾,风月情怀一笔勾。”


  云栖弘化 重振清规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莲池投西山无门性天和尚出家,从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受戒,不久云游四方,遍参善知识。莲池北游至五台山时,曾因诚心礼拜而感得文殊菩萨放光说法;随即又到伏牛山,随大众修行磨练;之后,更于京城拜见禅门名师遍融、笑岩二大长老,参“念佛者是谁”而颇有心得,遍融复示以“莫贪名利,唯以一心办道,老实持戒念佛”,莲池深受感动而铭记于心。


  一日,莲池路经东昌途中,忽闻樵楼鼓声,顿时大悟,即作偈语:“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莲池37岁,游方至杭州云栖,见该地山水幽寂,于是兴起终老于此的志向。云栖山原为昔日伏虎禅师大扇和尚建立佛刹之地,莲池于此结茅而居,精勤参究,终得念佛三昧。当时山村猛虎为患,村民时为猛虎噉伤,莲池悯然发慈悲心,广为村民诵经祈福,施食回向,由于至诚所感,长年虎患竟然得以平息,从此村民将莲池奉为圣灵。


  又有一年,由于久旱不雨,村民再三恳请莲池代为祈雨,莲池在众人坚决敦请之下,于是一路循田陌念佛,不久,豆大雨珠果然随莲池的足迹滂沱而下,解除了恼人的旱象。为了感念莲池德泽,当地居民修造精舍,使莲池在此安居弘化,从此法道大振,海内归心,于是“云栖大师”、“云栖菩萨”的雅号自此远播。


  不久,云栖一地因众缘和合而蔚成大丛林,十方衲子闻风来归者,一时络绎不绝,因此莲池仿效百丈清规,制订丛林规矩,大众设有通堂;精进者、老病者、游方者另设别堂安顿;寺内百种执事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寮房依时启闭;平居修行各有警策法语,依期宣说,以防懈怠。此外,为使僧众行住坐卧能有常规定仪可资遵循,莲池又手拟僧约十章:一、敦尚戒德;二、安贫乐道;三、省缘务本;四、奉公守正;五、柔和忍辱;六、威仪整肃;七、勤修行业;八、直心处众;九、安分小心;十、随顺规制。莲池每隔半月主持布萨羯磨,无论提举功过或论行赏罚,皆凛若冰霜,于是大众肃然,无人敢制造诤乱。


  云栖道场经由莲池大力整饬后,丛林规矩复振,气象焕然一新。而云栖宗风以净土法门为主,专勤念佛,冬季坐禅,余时兼讲经论,颇能远追当年庐山慧远的莲社。


  莲池恒悲痛于末法教网灭裂,禅道不明,众生业深垢重,不知求脱;更思维戒、定、慧三学之中,以戒为根本,根本不立,定、慧则无所依循。因此,为利导众生,必先巩固戒律。当时因南北戒坛久禁不行,莲池便率先领众诵念《梵网戒经》及比丘诸戒品,又令求戒僧众自备三衣于佛前受戒,以为证明。此外,更撰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等阐明戒律的重要。


  禅净兼修 教化圆融


  莲池出家后,曾经历一段禅僧生活,又因参究念佛三昧得力甚大,遂于行门上主张“禅净兼修”。


  净土一门,普摄上、中、下三根众生,莲池以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吾等念佛,不过是念诸佛心内之众生,及众生心内之诸佛。又念佛至一心不乱,念极归于空,无念之念名为真念。且念佛即念心,达生体不可得,生而不生,不生而生,炽然求往生,实不离此,此为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之义。禅宗与净土,其途虽异,归则同一,因而莲池主张禅净二宗同归,成为继永明延寿以来,集禅净融合的大成者。


  莲池教学融贯诸宗,其<普劝念佛往生净土>云:“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此即净土思想和各宗教义融和的明证。莲池摘录古德机缘应化的法语编辑成《禅关策进》,以开示众人参究的诀窍,借此彰显禅净双修不出一心的道理。可知,莲池的教化,权巧方便而圆融无碍;其修持方法,系以戒律为根基,以念佛为宗,主张禅净兼修。


  莲池对于华严和禅学的造诣皆十分深厚,而思想则归趋净土,他不仅为净土宗祖师,亦为华严宗名僧,深受两宗学人崇奉。清朝守一《宗教律诸宗演派》一书,便推尊莲池为华严圭峰下第二十二世。


  会通儒释 力排邪说


  莲池由儒入佛,因而有会通儒释的思想。他认为“凡人为恶,有逃宪典于生前,而恐堕地狱于身后,乃改恶修善,是阴助王化之所不及者,佛也;僧之不可以清规约束者,畏刑罚而弗敢肆,是显助佛法之所不及者,儒也。”又“儒家主治世,佛家主出世”,所以,主张儒佛两家应采取调和的态度,不应两相非,而应交相赞。


  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教布道时,莲池撰著《天说》四篇,评论天主教的“天主”并非至高无上,而是相当于佛教的忉利天王,“彼所知者,万亿天主中之一耳。”莲池并非恶意贬低天主教,而是出于护教卫法之心,以佛教的宇宙观来评断天主教的地位。此外,由于天主教对于《梵网经》所提戒杀生一事,深不以为然,并且多所讽刺非难,莲池《天说》中亦加以驳斥。


  莲池道风日渐远播,海内贤人豪杰莫不深受感化,如大司马宋应昌、大宰陆光祖、宫谕张元忭、大司成冯梦祯、陶望龄等,皆诚意归心礼敬。莲池对于登门问道者一律平等对待,即使王公贵卿或耆宿长者来访,亦不另设佳肴,来者全然忘却身份地位,若非出于莲池道德感召,何来如此摄受力?


  戒杀放生 德被含灵


  莲池曾于净慈寺开讲《圆觉经》,每日前来听讲者高达数万人。当时,莲池募赎寺前万工池,植莲放生,莲池八十寿诞时更增扩建;又在杭州城内设置上方、长寿两池,用以放生,每年费资计百余金;此外,云栖山中亦设立放生处所,专门救赎飞禽走兽,并命众僧减省口粮以蓄养,每年约需米粟二百石,负责养护者,则定期为牠们宣说警策法语。莲池极力禁戒杀生,提倡放生,并着有《戒杀放生文》警诫世人莫滥杀无辜,此一嘉行获得皇太后赞扬,特赐紫袈裟,并谘问法要。


  此外,莲池悲愍幽冥众生苦楚,自习焰口,修定《水陆仪轨》、《瑜伽焰口》,亲自登坛施放。曾有人目睹莲池于座上现如来庄严德相,此即莲池观想力量深厚,喜舍拔济含识所致,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于此展露无余。至今《水陆仪轨》、《瑜伽焰口》、《朝暮二时课诵》等仪轨仍为佛门沿用相传。


  莲池天性朴实,生活简淡,自有丛林以来,五十年中不曾妄用一钱,寺中常住千余僧众,任其供养而随缘来去,稍有盈余,则布施其他道场。生平勤劳、惜福,曾作三十二条“出家不祥事”,以警自他。凡事必躬亲,及至老年依旧亲自洗衣、打扫;对弟子后学的开示,亦不外乎三皈、五戒、十善,并不标榜神异,着重真参实学。其一生德操,以平等大悲摄化众生,真正做到“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非佛事不作”。


  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莲池预知时至,临终半月前进城辞别诸弟子与故旧朋友,表示将行往他方,弟子不知其所以。后于七月初某日夜晚,师入堂端坐,嘱咐大众应勤于修法。大众哗然,请师住世,莲池于是作“三可惜”、“十可叹”以督励徒众。翌日莲池示现微疾,瞑目无语,诸位弟子皆环绕身边,问谁可住持丛林。莲池启目交代,可由戒行双全者主丛林。言讫,面向西方端坐念佛,溘然圆寂,世寿八十一,僧腊五十,建塔于云栖寺左岭下。


  莲池出家前之妻汤氏早年亦从莲池薙发出家,建孝义庵,为女丛林之主,先莲池一年坐化,亦葬于云栖寺外的右山。


  文字般若 法脉承传


  莲池一生专弘净土,著作有《缁门崇行录》、《楞严摸象记》、《竹窗随笔》、《山房杂录》、《云栖遗稿》等三十余种,后由其僧俗弟子大贤、邹匡明等搜录遗书编次,分为释经、辑古、手着三类,辑成《云栖法汇》三十二卷。


  莲池门下弟子数千人,著名者有广孝、广应、广心、大真、大贤、仲光、广润等人,其余在家弟子和私淑弟子则不计其数。其中居士多为海内知名人士。


  憨山曾赞赏莲池:“惟师之才,足以经世;悟,足以传心;教,足以契机;戒,足以护法;操,足以励世;规,足以救弊。至若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广运六度,何莫而非妙行耶?”又云:“(师)出世始终,无一可议者,可谓法门得佛之全体大用者也!非夫应身大士,朗末法之重昏者,何能至此哉?”莲池的戒行德风与圆融教学,由此窥知大要。莲池并重建健全完整且切合实际的佛教体制,因此憨山誉其为“法门之周孔”,洵非溢美之辞。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363658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