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行愿无尽,万行庄严,来到普贤菩萨的道场峨眉山参访修学,就应该将自己的虔诚之心体现在领悟普贤菩萨的“行愿精神”上来。“愿”是菩萨的崇高理想,每个人都应当为自己的人生做个很好的规划,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有了目标还必须要有行动,这就是“行”。普贤菩萨的“行”就是要我们去精勤实践,大行无尽,所以,“普贤行”对于我们众生的生活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

  永寿法师,1963年出生于四川富顺,1982年在峨眉山万年寺依满明老法师剃度出家,1985年在宝光寺受具足戒后依止遍能老和尚学修,峨眉山凿井堂第十七代方丈、曹洞正宗第六十五世衣钵传人。

  法师以《华严》思想及普贤菩萨“行愿”精神为指南,创造性地将曹洞宗的修证理论结合峨眉山实际,择机契理地提出了建设峨眉山普贤道场朝圣、修行、教育“三个中心”的新理念,并提出了峨眉山佛教走人间佛教之路、积极入世的 “五妙共品”新思路,并将其贯穿于金顶华藏寺改造、建设金顶十方普贤铜像和恢复大佛禅院的建设中。

  法师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佛教协会会长,峨眉山佛学院院长,乐山市佛教协会会长,峨眉山佛教协会会长等职。

当前位置:峨眉山佛教网 > 方丈足迹 > 文章
以佛陀的智慧 促进世界和谐

  去年召开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主题,表明了心是万法的发端,在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更应重视这一点。佛教高僧大德认为,所有现实的开端只有心,由此通向轮回和涅盘。所以世界和谐也是由心而生、由心而起,这一点也得到世界各国领导人及政治家们的公认。

  世界安宁和谐是由每一个国家、每个人创造的,只有个人内心得到了安宁,国家进而世界才能得到安宁。如何使自己内心平和,如何能让我们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和人生,这就必须依靠智慧的观照。但是,徜徉于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在浩如烟海的众多伟大思想家中,我们何以选择?如果独具慧眼,我们就可以看到,佛教历经2500多年的风雨仍盛传不衰,这是因其所具治心、治身、进而治国的殊胜特质,佛陀的智慧至今仍发出耀眼的光芒,仍在为现代世界的和平安宁作出贡献。

  佛陀的智慧就是追求和谐的智慧,众生可以通过修习佛道使身心达到和谐,最终可证入“圆融无碍”的解脱之境;治国,依佛陀的智慧,可收国家安宁、世界和平之效。小至个人、大至世界,都可以是佛陀智慧的受益者。

  佛教和谐的思想体现在其教义之源的“缘起论”中。所谓“缘起”,就是指世间众生相依相存。“和”是一切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世界由“因缘和”合而成。即互相依存、和谐相处是万物存在的条件。这种思想以后又具体发展为“六和敬”精神.即“身和同住、口和无净、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其中“见和同解”指拥有共同认可的律治。“利和同均”要求社会则富公平分配。“身和同住、口和无净、意和同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谐与团结。从创教至今,和谐思想和精神一直贯穿于佛教的整个教义教规和践履之中。

  佛教和谐的思想符合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主题,符合构建全球价值目标。人类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终极的价值目标,就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几大关系的和谐。佛教的和谐思想与这种价值目标高度契合。正因为此,构建全球和谐社会需要佛教发挥作用,佛教也必将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佛教独特的伦理道德观,将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持,其核心理念是去恶从善、慈悲平等、自利利他。从这个核心理念出发,佛教要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大慈大悲”,“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普渡众生”,众生应和谐相处,做到宽恕待人、和睦家庭,推而广之,国家、民族之间亦当如此。近年来,佛教伦理化趋势更加明显,对传统教义中有利于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涉及伦理的内容,作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引申,以解决现代社会唯科学化对社会、人心产生的弊端。

  佛教注重正心、修心、净心,有利于和谐社会良好心态的形成。佛教认为,主体意识支配主体行为,任何道德只有内化为主体素质时,才能成为自觉的行为规范.因此必须把正心、修心、净心作为道德修养之根本。佛教强调,正身必先正心,心正则身正;正心需要修炼,即要修心和净心,修心和净心的关键,是去除“贪、瞋、痴”“三毒”。而“三毒”产生的根源则在对“我”的执着。“我执”炽盛而生“贪’,心即为物役,终日不得安宁,一旦贪欲受阻,“瞋”就随之而生,心中充斥着不满、烦恼和憎恨的情绪。“贪、瞋””源自“痴”。贪欲害人,然而人人却“痴”于名利而无法自拔。只有通过修心、净心,通过佛陀的般若之智,才能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清除一切烦恼、杂念,达到清净至善、和谐圆满的境界。

  佛教的以上主张是构建和谐社会良好心态的需要。但是,只有在实践中,佛陀的伟大思想才会发出熠熠的光辉。这就要求我们在佛陀智慧的引导下,智行并重,精勤实践。具体来讲,就是要实践普贤行愿根本精神。

  在四大菩萨中,普贤菩萨作为佛法的化身,与三世诸佛法身相等。因此,普贤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普贤行愿就是实践菩萨道的行为典范。今天,如果我们能结合当前社会的特点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对普贤菩萨的品格、特质、精神进行新的诠释,就能阐发出其中所蕴含的现代价值,从而有助于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

  普贤行愿的主要内容有“十大行愿”、“十忍”、“忏悔六根”法等。按我们的理解,“行”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践,具体就是修六度、四行,这是修习佛法和学习普贤行愿的目的;“愿”就是理想, 树立崇高的信念和理想,要把利己和利他结合起来,这是普贤菩萨的“愿”,也是佛的“愿”,也应该是我们的“愿”。只有树立了理想、努力践行,才能得到菩萨行愿的智慧加披,才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个人的作用。

  普贤菩萨的十种广大行愿包括了十种实践和理想,突出体现了达成佛教的实践精神,这种实践也是对佛陀和谐思想的实践,内容丰富精彩。就普贤行愿的内涵来说,在突出大行的同时,也包括了大悲、大智、大愿的内容。

  在普贤十愿分别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除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其中第十愿具有总结的性质,最为重要。该愿意思是把实践前面九种行愿所积累的功德施还给众生,使其获得幸福,这种行愿包含着一种人间情怀,是对他人的一种祝福,这种祝福不仅限于内心的希望,而且是建立在自己已经积累了一定功德的基础上,对于该愿的具体内涵,经文中说:“若诸众生因其集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这既是大乘菩萨精神的最高体现,也是通向世界和谐与和平彼岸的诺亚方舟。

  普贤菩萨的道场在峨眉山,为了建设慈悲道德的人间佛教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崇高目标,峨眉山僧众努力实践普贤行愿,特别是“恒顺众生”、“普皆回向”两大愿。为满足四众朝圣、修学、教育的需要,弘扬普贤大行精神,确立普贤道场建设理念,他们以佛、法、僧三宝寓意,把峨眉山比喻为一尊佛:以金顶为代表的高山区表征佛的头,寓意“佛”,是朝圣中心;以万年寺为代表的中段区表征佛的身,寓意“法”,是修学行持中心;以大佛禅院为代表的低山区表征佛的脚,寓意“僧”,是培育僧才的中心。根据《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的含义,峨眉山佛教协会在金顶建立了一尊全世界唯一的、高48米的十方普贤菩萨坐像,满足了信众和游客朝圣的需要。协会还设立了菩提功德会,资助贫困学生。此外,协会还加强与国外佛教团体、信众的交流,今年5月峨眉山五比丘访问泰国、7月泰国昭南沙拉侬(旺吉)克康瑟威(丽善)郡主又专程护送“神龙护法佛”像到峨眉山,两国的佛教团体的互访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世界和平。这些都是实践佛陀和谐思想,建设和谐社会、人间净土的具体行动。

  就国内佛教对外交流而言,改革开放后,中国佛教界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这也是实践普贤行愿、以佛陀的智慧促进世界和谐的重要举措。特别是中、韩、日三国共同信仰大乘佛教,佛教界经常性的友好交流,被誉为“黄金纽带”,.对增进三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维护亚洲和平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佛牙、佛指舍利巡礼缅甸、斯里兰卡和泰国等活动.加强了我国同这些国家的联系与交往。近年来.佛教界组团出访越来越频繁,选派僧人赴国外高等院校留学深造也成为正常的教育活动。大批的佛教徒走出国门扩大了交往,增长了知识,也提高了中国佛教在国外的知名度。同时,国外佛教界人士来我国结缘也屡见不鲜。佛教己成为连接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重要桥梁,特别是一些国家的政府领导人、著名政治家、科学家也信仰佛教,虽然政见可能不同,但在共同的信仰这一点上却能找到共同语言,容易达到求同存异、互相了解、互相沟通的目的。佛教界开展的各种国际交往活动,有力增进我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尽量减少国际上的不安定因素,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这是中国佛教界以佛陀和谐智慧为指导,发扬普贤大行精神,为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的贡献。

  世界和谐是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夙愿,也是广大佛教徒的期盼。让我们在佛陀智慧之光的照耀下,精勤实践普贤行愿,完成普贤菩萨之诸行愿海,让人性恢复信心,让世界恢复和谐,让世界恢复和平,让人类永想安宁于幸福!

2008-11-13 14:17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469671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