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佛教网消息:2025年9月6日,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四川省佛教协会、乐山市佛教协会承办,中国佛教协会人间佛教思想研究基地、峨眉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交流中心协办的2025年人间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峨眉山举办。本次会议主题为“菩萨道精神与人间佛教”,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梳理菩萨道精神与人间佛教思想的特色与源流,探索新时代人间佛教的菩萨道精神与实践,系统推进我国佛教中国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佛教健康传承。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浙江省社科院、四川省佛教协会、浙江省佛教协会、杭州市佛教协会、湖南省佛教协会、峨眉山佛学院等院校和团体机构的70余位专家学者和法师代表出席会议。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胡勇,乐山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黄平林,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佛教协会会长永寿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宗性法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段玉明教授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陇兴主持。
永寿法师在致辞中表示,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道场,千百年来以“行愿无尽”精神,滋养着人间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实践根基。普贤菩萨之“恒顺众生”愿,恰与人间佛教“契理契机、服务时代”的精神内核一脉相通。今日,我们以“人间佛教思想建设”为主题,围绕“佛教中国化与菩萨道精神”“人间佛教思想源流、制度实践与菩萨道精神”展开研讨,既是对佛教中国化千年历程的深刻回望,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
黄林平主席在讲话中介绍了乐山市宗教工作开展情况,强调要始终坚持党对宗教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宗教工作放在全市发展大局中谋划推进,深入推进宗教中国化建设,开展“四进”宗教场所活动,加强对信教群众的思想政治引领。希望本次研讨会成为一场传递正能量的思想盛会——既深入探讨人间佛教思想的时代价值,也通过交流互鉴凝聚起爱国爱教、服务社会的共识;同时也能为佛教界的教风建设注入新动力,引导广大僧众精进修行、践行慈悲济世理念,以良好教风引领信众正信正行,乐山市将以此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各位领导、嘉宾和高僧大德的真知灼见,进一步深化对人间佛教思想建设的认识理解,奋力谱写佛教中国化乐山实践新篇章。
胡勇副主任在讲话中强调,四川作为宗教工作重点省,五大宗教俱全,佛教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四川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指导全省性宗教团体制定两轮五年规划,连续6年开展“爱国爱教爱家乡”等系列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用“三种文化”浸润引领宗教,创建310处相关示范场所,增进“五个认同”。同时推进法治化建设,制定全国首个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开展“八五”普法,组织送法进场所。支持宗教自律,7个全省性宗教团体全覆盖设监事会,压实主体责任,纯正教风教貌。四川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丰富人间佛教内涵路径,为建设现代化四川贡献佛教界力量。
段玉明教授在致辞中说,十多年来,为了总结、推动人间佛教在两岸三地的健康发展,教界与学界携手,已经召开过多次关于人间佛教的会议,取得十分显著的学术成就。在此基础上,这次会议将主题锁定在菩萨道精神与人间佛教,就讨论主题而言,显然更为深入、更为迫切。佛教由小乘进至大乘,不止是一个由自觉到觉他的菩萨道演进过程,更是一个由自我解脱到完善社会的大慈大悲演进过程,与人间佛教本身有一种内嵌的天然关系。人间佛教视域下的传统菩萨道精神应该怎样展开?借助传统菩萨道精神,人间佛教可以怎样健康有序的发展?不同于传统菩萨形象,中国化背景下的“当代菩萨”应该具备怎样的特质?这些当下人间佛教发展非常迫切的问题,我相信,伴随这次会议的召开,伴随来自四面八方学者的积极参与与深度思考,一定会取得很多令人可喜的答案,并从理论上带动人间佛教健康有序的发展。
宗性法师在致辞中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与会同仁深入研讨、畅所欲言,发表真知灼见。希望佛教界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发掘大乘佛教菩萨信仰、菩萨精神中国化进程中的思想内涵、文化特质和当代价值,深入阐释大乘佛教菩萨信仰、菩萨精神在新时代佛教中国化实践中的重要意义,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爱国爱教旗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人间佛教思想,系统推进我国佛教中国化,助力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教,努力塑造良好教风,推动佛教健康传承和新时代佛教中国化行稳致远,不断提高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水平,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开幕式后,与会代表以主旨发言、专题研讨形式,围绕“佛教中国化与菩萨道精神”“人间佛教思想源流与菩萨道精神”“人间佛教制度实践与菩萨道精神”等议题作了论文发表。
围绕“人间佛教与菩萨道”的关系,参会法师、学者在这方面做了精彩的描述,提炼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例如菩萨道的核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双重愿力,以“利他”为根本,以“实践”为路径。“从外凡、内凡而渐登贤位的菩萨,没有得解脱的自利,却能为一切众生而修学,为一切众生而忍苦牺牲。渐学渐深,从人间正行而阶梯佛乘,这才是菩萨的中道正行。佛教的利他真精神,最终必将成就上契佛怀、下报众生的无上恩德。对菩萨信仰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本次会议也做了很好的研究,指出菩萨信仰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及民间信仰紧密结合,形成了地域突出、信仰根基尤为深厚的菩萨信仰及其文化体系。随着菩萨信仰的深入传播,中国人的菩萨信仰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我化信仰方式及其心态特征。关于四大名山,法师、学者们认为峨眉山不仅是一座地理意义上的圣山,更是一座精神的坐标,指引着人们通过具体的“行愿”,从有限的自我走向无限广阔的生命共同体,这也是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精神的体现。清代五台山藏传佛教圣地建构中,国家意愿成为主导,但这种主导并非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而是致力于建构能体现国家意愿的、具有很强黏附力的藏传佛教圣地,使其自然而然地发挥宗教正向功能。四大名山不属于佛教的任何宗派,属于民间信仰的道场,所以它的建立与信仰场域起到了推动民族团结的作用,特别是峨眉山与五台山既是汉传佛教的道场,也是藏佛教的道场,汉藏二地的佛教徒共同朝拜一座道场,相互交流与鼓励,共同的信仰起到了沟通民族关系的重要作用。法师、学者们对当代中国佛教菩萨道的弘扬也做了深入探讨,指出人间佛教的菩萨道传统,为佛教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与实践路径。它既回应了世俗化、功利化的挑战,又保持了佛教的宗教性与超越性。菩萨道“不尽有为,不住无为”的精神,使佛教能够在世间而不染世间,出世而不离世间。
闭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教授作学术总结,认为此次会议是四川佛教界近年来召开的一次佛学盛会,对推动四川佛教界的佛学研究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素全法师致辞,指出会议给我们三点重要启示:一是要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教义阐释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二是要深化实践导向,须将菩萨道精神转化为服务社会、利益人群的具体行动;三是要强化制度保障,应通过科学化管理推动佛教健康传承。这些成果,必将为新时代人间佛教建设注入新的思想动力。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圣凯法师在致辞中,对为本次会议作出巨大努力,保证研讨会能够顺利举行的政府有关部门及四川省佛教协会、乐山市佛教协会、峨眉山佛教协会和两序大众、四众弟子表达深深的诚挚谢意。
至此,中国佛教协会2025年人间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圆满。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3805887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