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峨眉山佛教网 > 普贤愿王 > 普贤经典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录(一)


    解题目

    一 解经题
    二 解品题
    三 解译题

    释经

    甲一 承前启后分
    甲二 正说行愿分
    乙一 长行
    丙一 正说大愿
    丁一 标名列数
    丁二 牒名别释
    戊一 总牒
    戊二 别释
    己一 礼敬诸佛
    庚一 牒名
    庚二 释相
    辛一 所礼境
    辛二 能礼因
    辛三 能礼相
    庚三 无尽
    辛一 四喻无尽
    辛二 三业无间
    己二 称赞如来
    庚一 牒名
    庚二 释相
    辛一 所赞境
    辛二 能赞相
    庚三 无尽
    己三 广修供养
    庚一 牒名
    庚二 释相
    辛一 出所供境
    辛二 出能供因
    辛三 出能供相
    庚三 无尽
    己四 忏除业障
    己五 随喜功德
    己六 请转法轮
    己七 请佛住世
    己八 常随佛学
    己九 恒顺众生
    己十 普皆回向
    丁三 结愿令知
    丙二 显经功德
    丁一 校量闻功德
    丁二 显余众行德
    戊一 别明众行
    戊二 广显众德
    己一 通明五果
    庚一 举一行
    庚二 彰五果
    己二 别明净土
    庚一 显法功能
    庚二 别明胜果
    庚三 究竟成咈
    丙三 结劝受持
    乙二 偈颂
    丙一 标举
    丙二 正说
    丁一 正颂大愿
    戊一 别颂十门
    己一 礼敬
    己二 称赞
    己三 供养
    己四 忏悔
    己五 随喜
    己六 请转法轮
    己七 请佛住世
    己八 后三愿
    庚一 合颂三门
    辛一 总表回向
    辛二 别颂三门
    壬一 常随佛学
    壬二 恒顺众生
    壬三 普皆回向
    癸一 别发十愿
    子一 护法愿
    子二 二利愿
    子三 成熟有情愿
    子四 不离同伴愿
    子五 供养愿
    子六 利益愿
    子七 转法轮愿
    子八 净土愿
    子九 承事请佛愿
    子十 速成正觉愿
    癸二 总结十愿
    子一 总结前十
    子二 结归二圣
    丑一 结归普贤
    丑二 双结文殊普贤
    庚二  颂生净土
    戊二 总结无尽
    丁二 赞经胜德
    戊一 校量闻经德
    戊二 显余众行德
    丁三 结劝受持
    丁四 总结回向
    丙三 结赞
    甲三 总结流通分
   
    显要旨

    一 诸法实相不可说而说缘起之所成
    二 果分功德不可说而说因分之所显
    三 佛果因华互成妙严之佛华严义
    四 依愿教修愿因而克愿果  

  

 

    解题目  


    古来讲经者,多在题前先提出经中要义而广谈,若天台之五重玄义,贤首之十门悬谈等。因当时听者精熟佛典,故可如此。今则多有初听佛经者,若先事玄谈,则必致茫然莫解!故先解题目,次释文义,然后乃开显其要旨。
  

  
    一 解经题
  

  
    甲、大方广 此三字、有从一字一字先下定义者,有援引体、相、用等三法以配释之者。此种解释,有不切梵文原意及望文生义之弊。按方广为十二分教中之方广分,瑜伽师地论说:余十一分通大小乘,方广专属大乘。故经题方广之名者,即为表示是大乘经。与大乘妙法莲华经等题名大乘者无异。故方广为大乘之代名词,亦大乘经之通称也。且方广亦译作方等,如无上等正觉,亦译作无上遍正觉,故大乘经亦通称方等经典也。大乘之境行果:以大乘经教所诠理为境,菩萨之行为行,以佛果德为果。作长期之修养,集广大之资粮,究竟涅槃,圆满菩提,量极广博,故名方广。方者量也,方为量之表现,量为方之自性。如二十四不相应行之。即为方量、时量。方量分长短、宽狭、高下为六方。故谈空间者,虽至极微亦有六方分。如时间,亦可加入为第四度所量之久暂。故若以方为空间之代名,则时间亦不出方之范围。故方广总指空量,俱极广博也。而此经于方广之上更加一大字曰大方广者:以方广示能诠所诠,其量宏广;亦犹是后得如量智上所缘之相对广,而非根本如理智上所缘之绝对大。如能二智同时一念而现,则其所缘乃亦大亦方广,曰大方广。此为八地以上之菩萨及佛所证得之心境。而七地以下之菩萨,前一?那中根本智现前,而后得智则不现前;后一?那中后得智现行,而根本智又不现前;根本智缘理,后得智缘事,所缘教法唯是后得智境,故名方广而不名大。然八地菩萨,虽已能二智同现,事理双证,犹是在妙观察智上能如此耳。须待佛果方能镜智圆明,法界清净,于念念中证一切法,若性若相无不周遍,曰正遍知,以尽法相之量而名方广;复以同时即为法性之体,而名大方广也。盖此经以菩萨极地之普贤行海,显毗卢如来之圆满果海;正诠圆因所显圆果上之大方广法,故题大方广之名也。
   
   
乙、佛华严 然大方广一题,犹可通于余部,例大方广圆觉经等。佛华严,方是此经之专名。严即庄严,通于能所。佛是佛果,华是因华。古谓以菩萨之因华,严如来之佛果,华为能严,佛为所严,理亦未尽。华应统指五趣异生、三乘圣众、诸地菩萨心境华报业报而言,不但指菩萨之因行。而且因华为佛果之庄严,佛果亦为因华之庄严;佛华互为能严所严,如千光之映像,交遍相彻,离障无碍,曰佛华严。佛出于世,国土山河,人天鬼畜,林树花果,繁炽昌盛;而同时佛亦以器世间主一切有情之所围绕,成觉场之严饰。犹日光明,森罗万象,而显现宇宙之庄严。但日光辉映而无万象,亦不足以彰日之妙,则非互相显现以为庄严不可。是以经中世主妙严品等,是明以器世间、有情世间之华而为佛果之庄严也。由佛之示现,成正觉而转法轮,有十方菩萨集会说法,乃至一切有情闻法获种菩提善因,乃至得果;则是以佛之果海功德,为因华之庄严也。然五趣之业报、三乘之修证、及十方菩萨之福慧,以如是等一切因华皆汇为普贤之行海;以普贤三昧,显离言绝思之毗卢遮那佛圆满果海。亦以毗卢遮那威神之力,彰始从外凡终至等觉一切有情行位之普贤境界。如曼荼罗,佛与菩萨及天人等互相彰显以成庄严。

   
丙、经 梵语修多罗,亦云素怛缆,此云契经。含有二义:一、契理,谓佛所说,皆契真理,不同凡外倒说矫论;是以可导闻思修者得其究竟。二、契机,以大悲心随顺有情方便而说,恰合机宜,应病与药,皆令得瘥。以契理契机,可常可法,故译之曰经。佛弟子结集佛之所说法,皆名为经。故经又为三藏中经藏所摄诸部之通名也。然此经属大乘摄,故名方广经。又此经是诠圆因所显即大即方广之圆果法者,故又名大方广经。复次,此经是专诠佛果因华互成妙严之法者,故特名佛华严。合称大方广佛华严经也。  

  
    二 解品题
  

  
    此品名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原出唐贞元年间所译之四十卷佛华严经,即当于初唐所译之入法界品。但唐初所译,独缺最后之此文,故此文乃四十卷中最后一卷,现在别行为一小本。因此、今之品题,非唯此本之题,乃为四十卷之总题。独此一本,亦得名普贤行愿耳。兹分三段讲之:
  

  
    甲、入 入通所能,所入即不思议解脱境界,能入即普贤行愿。
  

  
    乙、不思议解脱境界 境界者:依普贤行愿之圣教,由教起解,由解生行,由胜解入加行,由加行得分证,由分证至满证,达到究竟;复由究竟摄化世间,自他交互,因果该彻。如此重重所知境上各有分际,谓之境界。可约说为:信解境,解行境,行证境,证满境,教化境。如是重重境界,每一境界又各有重重境界之不同,可思维之。言解脱境界者:有天、人、鬼、畜五趣所见境界不同,吾人所见之长江,鱼鳖见为虚空窟宅,天见为琉璃等。故即凡夫境界之中,又有各类差别。凡夫境界之上,有三乘圣境界,有佛境界。凡夫境界,由烦恼所发业,与自业所系果而有障碍,故不得谓解脱境界。今于境界上加解脱一名,按佛典说,解脱有二:一、心所中有胜解心所,胜解亦曰解脱;即指此胜解上所现境界,是谓解脱境界。二、烦恼所发业苦能离系时,无障碍,无系缚,名为解脱境界;此唯三乘圣智所证之境。境界之名,可通圣凡,而解脱境界则通于四圣。加之以不思议三字,则非未破法执未离所知障之二乘圣智及地前菩萨之所行境矣。故不思议解脱境界,非初地菩萨不能亲证入也。一涉思想议论,即落对待境界。二乘对凡夫名解脱,犹有相对。不思议,即思想不能用、议论不能立之绝对境,然不思议境亦可有两重:一、根本无分别智亲证真如;二、后得无分别智所了知一切法相。从根本智上所发后得智,以所知障已破除故,非世间分别心所执取之法相。每法皆见其来无始,其往无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为地上菩萨所知所见之不思议解脱境界。到八地以上菩萨,较初地更深,性相理事,同时不二;由八地以上菩萨到金刚道后,乃入于究竟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在佛华严经,为十地后心最高位菩萨普贤智慧所显毗卢遮那之佛境界。故佛华严中所明一切菩萨位修行,皆可谓普贤行;其境界亦皆可谓不思议解脱境界。
  

  
    丙、普贤行愿 普贤二字,义通人法,然正指为一切菩萨上首之普贤菩萨也。梵音三满多曼陀南,亦译遍吉,义同普贤。按此本之末,明普贤为一生补处住灌顶位,一切菩萨上首;即明普贤为十地后心法云地极地之菩萨也。等觉菩萨,有多经论不开此地,故即摄于十地中。第十地菩萨,于十方如来所有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摩地行,悉能承受,皆名普贤。一切法雨,此菩萨智如虚空普能容摄,故名普贤。所以一切菩萨修行圆满,分名普贤;以普贤能承受圆满究竟一切佛法故,亦能以普贤圆满行海而表毗卢遮那果海也。此为普贤本义。然亦可通释一切所知法一切众生:一切法及一切众生。各各当体真如法性,即是常遍纯善清净;故一切法一切众生当体法性,即名普贤。次就有情众生各各心中,皆具出世无漏善法种子,即是本性普贤;故本来一切众生,皆是普贤也。再从闻大乘法,开悟圆理,通达真如清净,发菩提心,遍观诸法性相,起正信心,即为信解位之普贤。解行位上,遍观法性,修集六度菩提资粮,是为普贤。从真见道,智证遍行真如,依根本智,引发一切后得智行,是为普贤。第十地普贤如前说。到佛地后,从无缘同体大慈悲所起三轮不思议之教化,谓之普贤。此依普贤智德,自一切异生至佛,皆谓之普贤。行、读杏音,指所行事;读如原字,即能行行。今作能行行读。佛位即果,菩萨即行。菩萨地亦有果,非究竟果,皆是得果之阶梯,仍是因行。到普贤地因行圆满,故一切菩萨行皆摄入普贤行海中。行愿者,行之愿也。欲修普贤行,须先发普贤愿。佛华严经在此本前,有八十卷,所显果海皆属毗卢遮那,而能显者皆普贤行。一切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所有因行,皆摄属普贤行;善财参一生补处弥勒菩萨后进参普贤菩萨,亦明会归于普贤圆满行海义。如此普贤行之高上远大,今又皆摄入普贤愿中。总摄一切,普摄一切,令初心菩萨即从发愿而得一切菩萨行,及至佛果一切功德,是谓能入之普贤行愿也。
  

  
    三 解译题
  

  
    唐三藏法师般若奉诏译。唐乃大唐贞元年间,通达经律论三藏法之师,是谓三藏法师。般若此云智慧,乃译师之德号。奉时王诏敕而译,示译事郑重也。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408790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