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峨眉山佛教网 > 普贤愿王 > 普贤经典
《学佛者的信念》 第三章 礼敬诸佛愿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礼敬的意义

    「礼敬」是什么呢?礼就是顶礼、礼拜(问讯、合掌、低头、鞠躬)。礼的意义在哪里?礼的意义表示恭敬,礼跟敬必须配合在一起,光有礼要是不敬行不行啊?不行的。

    记得《六祖坛经》记载:永嘉玄策去参访六祖,他磕头的时候,头不点到地上去。六祖说:「礼拜表达恭敬,本来是为了制伏我慢,可是你拜我,头都不点地,这算什么礼拜呀?」这段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说礼要跟敬结合在一起,礼敬的意义主要在恭敬。我们学佛首先要对佛陀生起恭敬心,包括对三宝。恭敬,也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很平常的礼貌。就像世界上的人,对自己的长辈,或是有德行的人,我们都要恭敬他们。所以,礼敬是一种很平常的法门,并不是佛法特有的。

    修学佛法,首先要对三宝产生恭敬心、虔诚心。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依教奉行。就拿社会上的人来说吧!一个学生,他在学校里,瞧不起他的老师。那么,对他的讲课会不会接受,乃至按照他所说的话去做呢?我看是不大可能的。一个孩子在家里对他的父母,没有丝毫的恭敬心,你说他会不会听父母的话呢?自然也是不会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学佛、对三宝缺乏恭敬心。那么,你能依教奉行吗?我看是很困难的;即使能的话,也要打折扣。恭敬的意义,主要是为了我们更好的修学佛法。

    拜哪些佛

    下面讲「礼敬诸佛」,诸佛是什么意思呢?诸,是所有、全部、众多的意思。诸佛,不是指一尊佛或两尊佛,而是指十方三世一切佛。我们礼敬的佛陀,到底是什么样的佛陀呢?一般社会上的人,由于不了解佛教的关系,对佛教徒的礼佛,往往会产生一种误会,他们以为学佛的人是把木头、石头雕塑的泥像,作为崇拜的偶像。这是对佛教极大的误会。其实,我们拜的并不是偶像,佛教寺院中之所以供着偶像,那是佛弟子表达对佛陀的追思!同时也是仰慕佛陀的智慧和道德,起到见贤思齐的作用。

    我们拜佛,应该拜哪些佛呢?下面这段话告诉我们:「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们所拜的佛陀,不是一尊两尊,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有很多人拜佛,只想着眼前的某一尊佛,如观音菩萨、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只局限于拜某一尊佛。有的人甚至会用一种凡夫的心态,去衡量佛的思想和心境。担心我现在拜观音菩萨,没有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会不会生气呢?那我在拜阿弥陀佛的时候,没有拜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会不会生气呢?没有拜到其它的佛菩萨,如果得罪了他们,佛菩萨怪罪下来怎么办呢?
其实,你的这种担心和顾虑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拜佛着相,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心态。现在普贤菩萨教我们怎样去拜佛。普贤菩萨告诉我们:我们所拜的佛,不是一尊二尊,而是拜尽法界,也就是整个宇宙中十方三世的诸佛。过去世诸佛,是指已经的佛陀;现在世诸佛,是指正在十方世界转法轮,说法的佛陀;未来世诸佛,是指将来成佛,将会出现的佛陀。十方三世诸佛,就像佛国里的极微尘数那么多。所有的佛陀,都是我们要顶礼的对象。所以,我们在拜佛时候,不能执着于某一尊偶像,而是要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样一来,在一拜中,一切诸佛菩萨你都拜到了,你想你的拜佛功德,比起以往的执着于某一偶像,不知要大多少倍?我看百千亿万倍都不止!

    怎样拜佛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多的佛我应该怎样去拜?这么多的佛陀我怎么拜得过来呢?「我以普贤行愿力故」,现在我们要用普贤的思想境界去拜。拜的时候「深心信解,如对目前」。就是要相信十方世界都有佛的存在,假如你信心不足,那是不行的。在相信、理解、接受十方诸佛存在的同时,还要观想十方诸佛都在我的面前。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悉,是完全的意思。我们面对无穷无尽,无法用数目可以计算的诸佛面前,身体拜佛、口念佛、意念想着佛,完全用一片恭敬虔诚的心去礼拜。拜佛的时候,心里没有丝毫的私心杂念,当我们没有任何妄想的时候,我们的心才能清净。所以,要以清净的身口意三业,常常修礼敬诸佛的大愿。为什么有的人拜佛能得到感应?有人却不能呢?这跟你的心清不清净、虔诚不虔诚有关系。因为佛不是有意在你心中要显示出来的,佛也不是有意的要你去拜他,佛才跑到你这里来。假如这个人拜佛,佛跑到这个人这里来;另一个人拜佛,佛又跑到他那里去。那么,如果同时有几千万个地方的人都在拜佛,佛肯定会忙得晕头转向的,肯定会累死的。

    佛的示现,他不是有心的,他完全是无心的。佛是随他的愿力,就像天上的月亮,月亮一直挂在天上,可是人间什么地方有水,什么地方就有月亮。但有的地方虽然有水,为什么却见不到月亮呢?因为水只有在清的情况下,月亮才能显现出来;如果水是浑浊的,月亮还能显现吗?我们每一个人也像一潭水,一般的人总是处在妄想状态中,犹如一潭浊水,佛陀自然不能显现在我们心中。一个人通过修行,以清净的三业去拜佛,犹如一潭清水,那么,佛菩萨就能显现。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感应道交。

    有这样一句话:「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句话是说,人间什么地方有水,什么地方就有月亮;天上什么时候没有乌云,什么时候就有太阳。同样的,什么地方有一片虔诚、清净的心,那么什么地方就有佛菩萨的显现。佛菩萨可以说是佛陀、观音菩萨;也可以说是我们自心的佛性。如果我们离开了自己清净的心,也就离开了诸佛菩萨。如果我们随时都能把握自己,让我们的心,随时都处于一种清净的状态。那么,我们随时都与诸佛菩萨在一起了。所以,我们修学佛法不能离开我们自己清净的心,到外面去寻找佛菩萨,如果是这样的话,脱离佛道就会越来越远。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有微尘那么多的佛陀,在十方世界里。你说拜佛的人,我只有一个身子,这么一来比例失调,一个人拜这么多的佛,我拜不过来。怎么办呢?那么,我们要借助观想的力量,观想宇宙中有微尘数的佛陀,我呢!也不是一个我。我要显出微尘数的身。有多少个佛,就有多少个我。我有千百亿个化身,想象着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一个我。

    打个比方:我们在拜佛的时候,我的面前有一个佛,佛的面前有一个我。如果前后左右上下都装有镜子的话,就会出现每一个镜子里都有一尊佛,同时每一个镜子里也都有一个我。我在拜每一尊佛;同时每一尊佛,都在接受我的礼拜。这时候,你就不是一个你,而你就有无数多的身。以无数多的身,去拜无数多的佛,那么这样去拜佛,能不能拜得过来啊?这样就能拜得过来了。我们用这种观想的方法和力量去拜佛的话,你的功德就能无量无边!这种功德就像虚空一样大。所以,虽然你现在是拜一拜佛。但比起别人拜几十生几十辈子的功德,不知要大多少倍呢!

    我们要以一种极大广阔的心境去拜佛,那么,这个你还是不是原来的你呢?自然是不一样了。我们要想成佛,就要把佛菩萨的境界,变成我们自己的境界,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佛陀、成为菩萨。我们拜佛也不是拜一天两天,初一拜了,十五再拜,而是「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虚空有没有尽的时候?虚空是没有尽的。所以我的礼敬也没有尽头。学佛的思想境界就是要有这么高,那你的学佛才有出息。

    「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这段话里有三个比喻:一是众生界尽,二是众生业尽,三是众生烦恼尽。你们说:众生有没有尽的时候?众生界是没有穷尽的时候。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的烦恼,都是没有穷尽的。那么,我此礼敬也无有穷尽。这是一种反衬的方式,显示我拜佛的这种愿望和行为。「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我们拜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长时间的,相续不断的,心要时常想着,没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你说这样会很辛苦,休息几天再拜吧,不是的,是没有疲厌的。上面讲的一些话都是第一个愿望:「礼敬诸佛」的内容。礼敬诸佛是指已经成佛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但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也可以把一切众生作为我们礼敬的对象。

    常不轻菩萨

    在《法华经》里有一品,有个菩萨叫常不轻,他看见人就礼拜,时间长了,有些人看见他觉得讨厌。有的人不明白,这个人为什么这么怪呢?见到任何人都拜,是不是神经有毛病?甚至有些人不理解,还扔石头打他,用脚踢他、用口水吐他。但不管你怎样对他,他也不生气,见人照拜不误。有一天,一个人实在看不下去,就走上前问他:「你一天到晚见人就礼拜,别人打你、骂你,你也不生气,这究竟是为什么」?他回答了一句话:「因为你们将来都会成佛的,所以,我不敢轻慢你们」。这个故事说明两个道理:一是说明众生皆有佛性,常不轻菩萨这样做,实际上是以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为去劝化普度众生,使他们早日觉悟,提醒大家要自尊、自爱。二是说明行菩萨道的人,对一切人都要恭敬、尊重。

    我们讲礼敬诸佛,不仅仅是礼敬已经成佛的诸佛,同时也要礼敬未来将要成佛的一切众生。如果我们学佛的人,把普贤的礼敬法门,推广普及到日常生活中去,我们能够尊重一切人,使人欢喜。那么你本身也就功德无量!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409099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