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峨眉山佛教网 > 人间佛教 > 智慧文苑
正念生活——开展静虑


    佛说:“诸位比丘,怎样叫做正念呢?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有关自身的事,热忱小心地观察,藉此克服世间的贪婪与忧虑。此外,仔细观察有关自己的感觉,热忱小心地观察,藉此克服世间的贪婪与忧虑。仔细观察有关自己的心,热忱小心地观察,藉此克服世间的贪婪与忧虑。仔细观察有关存在问题,热忱小心地观察,藉此克服世间的贪婪与忧虑,这些叫做正念。

    “诸位比丘,怎样叫做正定呢?如果我们抛弃诸种欲望和诸种不善,虽然自己的心被某种对象引诱,但却乐于远离它,这叫做初禅的具足。不久,被某种对象引诱的心已平静下来,那颗心也不再被任何事物引诱,只顾到达来自三昧的喜悦和快乐的境地,这就算第二禅的具足。此外,他又因远离喜悦,以至目前的内心平静,没有执著,只有处在念、慧和快乐的境界,这叫做乐住,也就是许多圣人居住既有舍又有念的境地,这算是第三禅的具足。接着,他又断绝苦与乐,从前由于早已消灭喜悦和忧虑,所以,现在他已不苦不乐,到达既有舍又有念的清净境界,这叫做第四禅的具足。诸位比丘啊,这叫做正定。”

    正念与正定被称作定的修习,在这里修习的场所是建立在内心。佛陀再再要求我们将修行直接与自己发生关系,借着体察世间的真实,静虑的开展将使这一切变得顺利。前面的工作如同在堆满砾石的地上铺一张毡子,让后面的进展更轻松。

    佛陀要我们用回归当下的心去从事观察身、受、心、法的工作,在不受过去、未来各种思虑影响的情况下,这种冥思将帮助我们克服对世间不真实相的执著。因为在因缘的透视下,我们找不到一个执有者,也找不到一个被执有者,透视的结果将把我们装满垃圾的内心空掉,变得开朗而清净。

    静虑的状态并非死寂的状态,带着一颗不执著的心,我们可以与麇鹿猿猴为友,邀明月清风做伴。林下泉边、山石岩洞留有阿罗汉们唱出的词句:

    林有野猪鹿,山石和洞窟。
    地灵天然美,新雨湿漉漉。
    石窟以为家,禅悦洞中住。
    林中有孔雀,紫项而美冠。
    屏羽盖其身,闻雷而欢歌。
    置身此境中,慰心宜参禅。
    雨落草生时,林暗花开日。
    山间草上卧,如床柔我体。
    我主心为奴,少许便知足。⑦

    多么融洽的境界,人与自然连在了一起。在朴素与充实中,心无时不被快乐浸润。于是那边又有圣人在低吟:
   
    山中水清凉,景色黛如云,
    置身清净地,红叶满山间,
    放眼风光好,令我心陶然。⑧

    静虑也不是一定要独坐面壁。佛陀曾说:“假如一个比丘被色、受、想、行、识中的任何一个所拘缚,即便他生活在莽林深处,没有人烟的不毛之地,他仍然与其他人生活在一起。因为他没有摆脱将他拘缚起来的诸桎梏,他就是独处也是与这些桎梏生活在一起。

    “而假如一个比丘,内心没有被色、受、想、行、识所束缚,他即便生活在村子中心,即便与比丘、比丘尼或者在家居士生活在一起,即便身处于皇宫贵族,达官贵人之列,或者与外道住在一起,他仍然是一个知道妙独处的人,他过着独处的生活,因为他摆脱了所有执著的束缚。”⑨

    静虑就是让我们带着一颗不被外界引诱的心,以不执著的状态去生活。这是一种清明觉醒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同样可以享受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种种方便,同样可以把自己投身到繁忙的工作中。我们既可以开展社交,也可以独自远游。

    不执著将把我们带到内心自在满足的境地,充实与喜悦会随时伴同我们,不论独处还是群居。

    于是冈波巴大师说:“心已入法之人,舍弃事务也好,不舍弃事务也好;已经斩断贪执欲乐之人,修持无贪法也好,不修也好;于身心已得自在之人,舍弃欲乐也好,囚禁的心无法贴近自然,我们甚至害怕去面对空下来的心灵,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索取来充实它,却不知充实来源于它自己——原来它并不需要太多的附庸。于是生活的目标将重新被定位,我们应为追求自性而生活。依伴欲乐也好。”⑩

    正念生活让我们无时不惬意,真正找到了道并将它带进生活的人,就是居住闹市、公务缠身同样可以享受自心的宁静与安详。
只有正念生活才会让你感受到“平常心是道”。

注:
①弗洛姆《逃避自由》。
②《杂阿含经》第470经。
③《长老尼偈•高得密长老尼》。
④十七世纪日本伟大诗人芭蕉( 1644-1694)的诗。
⑤阿尔伯特•加缪《局外人》。
⑥《中阿含•温泉林天经》。
⑦《长老偈•达拉布札长老》。
⑧《长老偈•林犊长老》。
⑨《阿含经•鹿纽经》。
⑩冈波巴大师《宝鬘集》。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423562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