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峨眉山佛教网 > 佛教资讯
想起玄奘 想起那烂陀——记玄奘纪念堂竣工典礼
作者:未知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点击数:4088更新时间:2007-02-13 15:43

 

         中国佛教新闻网2月12日消息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岁月悠悠,大浪淘沙。多少曾经显赫一世的人物、辉煌一时的地方,都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但有的人、有的地方,却日久弥新,不时在人们眼前跳跃。

        2月12日,中印两国将举行典礼,为着纪念一个人——玄奘,一个地方——印度的那烂陀。

        那烂陀曾是世界佛教的中心。公元5世纪,有万余名僧人、学者云集研习佛经。6世纪,中国的唐朝高僧玄奘放下生死、跋山涉水,也赶来学经、授课,既学习印度文明,又介绍中华文化,还记录了当时南亚各国的信史;然后取经归唐,闭门译经15载,将印度佛教文化带给了中国人民。

        后来兵乱战火使繁华的那烂陀骤然灭寂。但一本《西游记》却使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在中国永不磨灭。19世纪一个英国人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发现了那烂陀遗址。20世纪中叶,两个新生的文明古国的总理,商定在那烂陀修建玄奘纪念堂。但好事多磨,迄未竣工。直到进入新世纪,中印两国人民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的形势下,都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两国的命运再一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两国总理再次将该工程写入文化交流协定……

        为什么岁月总是抹不去玄奘和那烂陀的光辉?为什么中印两国政府和人民,又想起了玄奘,想起了那烂陀?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大片区域的复兴,自然要靠经济的崛起,但都离不开文明的复兴。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曾孕育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发展。中印两个一度落后的文明古国乃至南亚各国,在迅速发展和重新崛起中,也都注意不仅要顺应当代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也要善于从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养分,重建民族自尊、重树文化自信,于是,两国不能不想起玄奘,想起那烂陀。

       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不曾中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能够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能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气魄,吸纳来自外部包括印度的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儒学为主干,以佛、道为两翼。而佛教文化中,就有来自印度佛教文明的精华,因此,中国不能不想起玄奘,想起那烂陀。

        胡锦涛主席指出,“中印两国人民在历史上都创造了灿烂文化,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首历史,中印两国人民几乎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结伴而行、命运与共。”两国悠久的文化交往为持久友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今天要巩固友谊,打牢基础,也不能不想起玄奘,想起那烂陀。

        想起那烂陀,又不禁想起一句宋代杨万里的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烂陀”在印度语中的意思就是别样红的荷花。这正是今天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生动写照,也是胡锦涛主席所倡导的两国“携手拓展合作,共创美好未来”前景的生动写照。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3616025 位浏览者